吕秋雨
出生在河南封丘,参军在河北承德 ,工作在湖北潜江。实现记者梦想,心灵为之歌唱,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发表新闻作品多篇,曾是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编辑、记者、作家之一。其作品特点是关注人间真、善、美、及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中的困惑和追求。文笔细腻、优美、感人,受到众多读者喜爱。 2008年3月,省内外6家生活类知名杂志知晓我内退后,热情相邀,但我决定不再做编辑而专事创作。我想乘着文字的翅膀,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多出几本好书,给后人留个念想。
文集访问量: 6515 次
音乐列表
在故乡那片沃土上,留下了孩提的我的身影,那里朴实的民风,勤劳的人们……至今在我的脑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象。往事如烟,故乡的过去仿佛是一张褪色的照片。落后,贫瘠,闭塞……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东头不远处有一台石磨,每到过年过节,那里总会排满了前来磨面的村民...
前几天,我到郑州出差,朋友请我吃饭,中间上一大盘拌蒸菜,是用芹菜叶做成的。这菜,不仅吊起了我的胃口,一会儿就被我扫了大半,而且使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那里有色有味的拌蒸菜。我的故乡在封丘县留光乡留固村。小时候,家中很穷,总是“半年糠菜半年粮”。所以...
小时候,在我们封丘老家一到农闲,便有背着小花鼓的说书先生在山村里走动。总有那样的人家,或是生了小孩,或是新做了房子,或是有老人做寿之类的红喜事,便会邀说书先生到家里来说说书。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农村不仅物质生活不行,文化方面更是贫乏,除了年而半载...
每当吃面条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虽去世多年,但依偎在母亲身边,吃她老人家亲手做的手擀面的生活片段好象发生在昨天。小时候生活困难,幼小的记忆中只是家中来客人时才能见到母亲做的手擀面。手擀面端到桌上后,我总是用乞盼的眼光直勾勾地...
二哥的瓦刀我的二哥是一位半职业的、却又是地地道道的建筑工人。瓦刀伴随了他大半辈子,每到农闲他就背起那把宝贝般的瓦刀,走南闯北挣钱维持一家生计。二哥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说话的时候一脸严肃,给人的感觉不易接近,甚至有点小害怕。由于建筑行业游击的特殊...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彷徨无助的时候,在欢乐在失落在幸福在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故乡的晒场。在我们村东头有两个晒场,一个是五队的,一个是六队的。在南方这个地方被称之为麦场或打谷场,而在我们村则称之为场里。晒场它是乡亲们打谷晒粮的最主要的场地。晒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北京军区51164部队当兵,驻扎在河北燕山深处一座大山里守卫仓库,我是新兵,得经常得下山挑水。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起早下山到村旁的河里去挑水,突然感到右脚踝“滋”地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几乎同时,一阵火燎般的疼痛传遍了全身,疼得我...
故乡,一个点缀在豫北平原,黄河北岸的小村庄。故乡,有一眼老井,在儿时的记忆里,那是一眼永不枯竭的甘泉。老井在中间一条大街的路旁。用青砖砌成方形的井台,历经沧桑,布满了青苔;古老粗糙的木挑杆裂痕累累,永久地架在井口上;缠绕在挑杆上的井绳,挂着柳灌静...
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10年,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村民从茅草屋到大瓦房直至搬进二层小洋楼……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家乡父老从挑河水到饮用井水再到喝上甘甜的自来水的变化。我的家乡在总口农场红东垸...
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天天长大的。这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就从灶台说起吧。1990年以前我家里的做饭设备还是老祖宗们流传来的用坯砌成的土锅台。熏得浑身黑黢黢的它,顶着两三口黑铁锅,像怪物一样静卧在厨房的一角。这种土锅灶很费柴草,每天至少得一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