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雨
出生在河南封丘,参军在河北承德 ,工作在湖北潜江。实现记者梦想,心灵为之歌唱,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发表新闻作品多篇,曾是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编辑、记者、作家之一。其作品特点是关注人间真、善、美、及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中的困惑和追求。文笔细腻、优美、感人,受到众多读者喜爱。 2008年3月,省内外6家生活类知名杂志知晓我内退后,热情相邀,但我决定不再做编辑而专事创作。我想乘着文字的翅膀,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多出几本好书,给后人留个念想。
文集访问量: 6518 次
音乐列表
记忆中我们村周围有一条很高的坝堰,人们又叫护村堰,是为了防止黄河水患而修筑的高高堤坝,那时的坝堰上长满了大柳树,记得那柳树很大很大,遮天蔽日,天气暖和的时候,老人们领着孩子在大树下乘凉、玩耍,是孩子们的一片乐土。据说,自古以来每逢大河决堤、黄河开...
难忘家乡红薯面条金秋时节,又到了收红薯的季节,我感慨颇多,曾经发出过永远再也不会去碰一下红薯的我,突然发现,红薯这个原非中国产物的东西,现在竟然那么受人喜爱,在去年的时候,每公斤竟然能够达到3元多。真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原来一想到红薯胃里就泛酸...
家里的老粗布被,现在我依然用着,就在身子下面,那是一床粗布的床单,另外就是一床粗布被面的褥子,这一单一褥从结婚到现在,我一直在铺盖着。那褥子,原来就是一床被,跟随我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光,后来随我离开家乡,后来直到结婚,直到现在。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
自从多年前离开故乡之后,我每每想起故乡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太美好的感觉。除了由于部份亲人还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让我经常牵挂之外,也实在再没有其它任何能让我有牵肠挂肚感觉的人和事。最近,常常会想起故乡的饭场。所谓“饭场”,就是村民们集中吃饭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衣兜里插钢笔曾是读书人的一个重要标志。那时,但凡是读过一点书的人,兜里总会插着一两支钢笔。哪怕是只认得几个字,也会不顾别人的取笑,在上衣兜里插上一支钢笔。当时,能够在上衣兜里插钢笔的人,都是有点儿水平(最起码认识字),也是有点...
小时候,我们家很穷,我的父母都在生产队劳动,我们兄妹四人,一家六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我清楚记得。当时,一日三餐,总是咸菜加青菜,有时连青菜也买不起,一年到晚只有过中秋、冬至、春节这几个大节,才会有鸡肉吃。俺爹有抽烟的嗜好,但又买不起烟,只好捡别人...
吃饭舔碗,过去在我们豫北农村是非常普遍的。不怕你笑话,小时候吃饭我也舔过碗。我喜欢喝稀饭,特别是用包谷面熬成的“糊涂”(稀粥),喝起来特别香,每次喝完后,我总会用我那不太长的舌头贪婪地把碗底舔一个干干净净。碰到碗底深的,我就会再盛点开水,涮一涮,...
我在18岁的时候,参军到了河北围场,经历了军旅生涯又转业到了电视台工作,离别家乡已有30多个年头了,可每当夜晚入睡一觉醒来时,在我耳畔常会隐约响起“吱吱扭扭、嗡嗡”的纺线声,脑海就会浮现出母亲手摇纺车的身影,每到此时,总会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情回忆。...
记得小时候,每每看到奶奶那双“三寸金莲”,年幼不懂事的我总认为小巧玲珑,怪好看的,有时会产生好奇感,也不止一次地问过奶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奶奶总是轻轻叹口气不作答。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在曾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刘嘉荣老师准备拍摄几张我为奶奶洗脚...
我家住豫北农村,年年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我都想拍着手笑,因为又可以吃到烤红薯了。家里人把红薯堆在院子的一个角落,我就拿着一个小盆去挑红薯。挑了一个,不够,两个,还不够,然后三个、四个、五个……直到把小盆装满为止。妈妈说一次烤不了那么多,我说那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