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播新理念,交流新经验,面向全国发行的文学类学术期刊。《新文学评论》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学者的喜爱。《新文学评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新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刘醒龙当代文学
文集访问量: 5191 次
音乐列表
◆胡迎建论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胡迎建旧体诗在新文学运动之后,一度跌落低谷,被逐出文学正宗的地位。但是,自日寇占领东三省,以及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战之后,敏感的诗作者,闻风而动,纷纷以诗表达其爱国抗日的炽情,沉寂已久的旧诗坛出现了反弹。“七七”事变后...
◆秋吉久纪夫作滨田麻矢译贺桂梅校我与日本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秋吉久纪夫①作滨田麻矢译贺桂梅校我报告的题目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日本”。这个题目听起来有点大也有点夸张,其实我只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求学时期,日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些情况。我进入九州大...
◆陈忠实说者与被说者,相通着的境界和操守——读《说戏》◆陈忠实秦腔是我来到这个世界接受的第一支旋律,那是少不更事时在乡村戏台下注入生命的,后来竟成为音乐欣赏兴趣里无可替代的主旋律,直到现在依旧难改。无论是在设备豪华的剧院里看秦腔名家各具特色的演唱...
◆吕东亮“日常生活”的幻象——《银城故事》与辛亥革命历史阐释◆吕东亮在当代文学革命历史叙事中,关于辛亥革命这一事件的言说并不多。这大概缘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谨慎与此段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事实上,关于辛亥革命的言说关系着革命道统的合法性问题。在主流意识形...
◆朱水涌“冷战”中的英雄塑造与意识形态——谈谈“十七年文学”的英雄形象塑造问题◆朱水涌一英雄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革命抒写的一个核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的传统之一。这不仅因为英雄的想象是人类逃避衰败和死亡恐惧的想象,是人类战胜现实、实现理想的寄托,...
◆贺仲明从“革命”到“历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重心的必要转移◆贺仲明最近几年,围绕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和艺术作品有较广泛的争议。首先是对文学史上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评价普遍偏低,并引起一些论争。包括前些年对“戏拟红色经典”问题的争执①,包括最近对红色...
◆白惠元被凝视的阴性中国——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文本中的“武则天”形象透视◆白惠元一、引言回顾20世纪的中国文学,“武则天”被作家反复书写着。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帝具有极端的异质性,她能够冲出封建男权社会的樊篱,以女儿身占据权力的中心位置,...
◆刘伟毕飞宇的《推拿》出版以后,一路过关斩将,不仅获得了当年的“人民文学奖”①,还摘取了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可谓载誉甚隆,实至名归。这部小说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无论是叙述技巧还是想象力,都显示出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但我以为尤其可贵的是,毕飞...
◆马征倾听河流深处的秘语——苏童《河岸》与“后先锋”时代的历史书写◆马征作为曾经的先锋小说作家,苏童以富有韵味的叙事、明晰纯净的语言和独异的个人感觉书写了瑰丽而又颓靡的“南方的堕落”故事,那些辨认不清而又年代久远的故事夹带着“历史颓败的寓言”构成...
◆丛治辰现代性与主体性的探求、错位与混杂——作为一代知识分子心史的《文明小史》◆丛治辰《文明小史》凡六十回,自1903年在作者李伯元自己主持的《绣像小说》上连载,至1905年结束,1906年出版单行本。这一时期正是欧阳健所谓晚清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