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902 次
音乐列表
雷鸣“西藏”①远离中原大地与中心都市地带,地理上属于边远之地,但文学上却成为了“要塞中心”。在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段,“西藏题材”热总是一波接续一波,从未表现出衰萎之趋。可以说,西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空间,宛若磁石与铁,持久地吸引着汉、...
张德明红柯是地道的关中子弟,但他的心灵长期行走在辽阔的西域。大漠风情在红柯近50年的人生经历中已经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痕,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达到了心灵与情感的深度”(李敬泽语)。千里戈壁和西部风情是红柯魂牵梦绕的记忆,让他的精神...
红柯红柯,本名杨宏科,1962年生于陕西关中农村,1985年大学毕业,先居新疆奎屯,后居小城宝鸡,现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曾漫游天山十年,主要作品有“天山系列”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大河》、《乌尔禾》、《生命树》等,中短篇小说集《美丽奴羊》、《...
王春林作家刘醒龙曾经把自己的小说创作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阶段的作品,比如《黑蝴蝶,黑蝴蝶……》、《大别山之谜》,是尽情挥洒想象力的时期,完全靠想象力支撑着”,“第二个阶段以《威风凛凛》为代表,直到后来的《大树还小》,这一时期,现实的魅力吸...
何言宏刘醒龙在他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天行者》的开篇之前,有一句非常郑重的“题词”,指出他是要将这部作品“献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我非常欣赏其中“民间英雄”这样的说法和他对“民间英雄”们所特别表示的敬意。...
刘醒龙一个人的生命之根,是感恩的依据,也是其文学情怀的本源。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那天是老父亲八十六岁生日。此前二十天,我回到团风县上巴河镇一个叫刘家垸的小地方,在爷爷长眠的小山上,为年迈的父亲寻找最后的安身之地。在爷爷的坟头前我长跪不起,并用乳名...
黄宗慧一、时光照相簿土砖茅屋在背景深处那棵发黄的老榕树旁边仿佛有风独自游戏着秋千微风玩弄树影没有一个玩伴在印象中出现站立日头下锁眉的男孩莫非是我逆光的童年──《童年》焦桐新近推出的诗集《青春标本》,被诗人自己定义为他“前半生的自传”,而以《照相簿...
池上贞子序笔者在以前翻译焦桐诗集《完全壮阳食谱》时,曾经论述过他的世界是一种“性、食物、植物、思想、政治等元素的交错于葛藤”的世界,而且他对一连串的定型文的挑战,换而言之就是沿着颠覆及破坏行为的道路上前行,但另一方面,又似乎是有意为寻找平衡,他还...
徐兆淮在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在《钟山》杂志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期间,曾有幸结识过一批颇有才华又活跃于新时期的“右派”作家朋友,并与他们有些书信和稿件往来。其中,有些人我读中学时即知其名,大学时又读过他们一些“获罪”的代表作品。如王蒙和他...
翟业军谁是汪曾祺?一个多么突兀、怪异的问题。翻开汪曾祺的传记,我们就可以知道:汪曾祺,1920年元宵节生于江苏高邮,1997年5月16日卒于北京,作家,戏曲家,诗、书、画、美食无不痴迷、无不精通的“最后一个士大夫”。可是,这些光秃秃的概念真能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