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6901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孤树
  • 我游冥冥
  • 林沐风
  • 骆雪
  • 李椿
  • 落红飘雪
杨显惠论 2023-11-09 08:48

●杨光祖认识杨显惠先生已经很久了,他的作品也一直在阅读,可总是感觉无话可说,套用一句古语:因为一说便俗,或者用维特根斯坦的话,属于不可说。放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杨显惠太另类了,另类得让别的作家很尴尬,另类得让文坛无法说话,另类得读者只有流泪,而艰于...

浏览全文 阅读(26816)

●木弓周梅森是新时期以来优秀的小说家。他早年的长篇以及一批中篇小说如《黑坟》、《沉沦的土地》、《军歌》等很有影响,很被读者和评论家所看好。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世纪的重要时期,周梅森坚定地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深入生活...

浏览全文 阅读(26814)

●姜琍敏我和梅森相识也早。细说起来,或许是他在江苏省作家协会所有同事中相识最早的一个了。不知梅森是否记得,30年前,也即1980(或1981年)年初,那个尚带着几分寒意的清晨。而我之所以还能清晰地记起那个遥远的日子,是因为我那时见着的梅森,和今天...

浏览全文 阅读(26785)
文学回望 2023-11-09 08:48

●周梅森总在匆匆地向前走,难得驻足停下,回望一下逝去的风景。这里说的当然是文学风景。从十四岁萌发文学梦算起,到五十六岁的今天,我似乎总在一个目的地明确的漫长旅途中赶路。我被一个又一个创造的灵感刺激着,被一个又一个创作计划推动着,眼前只有时远时近的...

浏览全文 阅读(26777)

●蔡益怀“在香港,卖文等于妓女卖笑,必须取悦于顾客,否则就赚不到稿费”,这是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在他的代表作《酒徒》中的经典告白。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理解这句话,我自己是不太欣赏这个说法的,虽然这是真话也是实话。我想,这关乎一个文学作家的人生观和创作态...

浏览全文 阅读(26761)

●施龙自“海通”以来,华人散居世界各地,在没有取得所在国国籍以前,是当地的侨民,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对故国风土人情的怀念,而几乎不涉及当地,这种创作一般不可以称为勃兰兑斯所谓“侨寓文学”或“侨民文学”①。其特点正如鲁迅谈到乡土文学时顺带提及的那样:“...

浏览全文 阅读(26838)

●明飞龙《中国》杂志是丁玲在1985年创办的一份大型文学刊物,共出版了18期,1986年被迫停刊。这份杂志的“生”与“死”有着深长的意味。1984年11月,《中国》召开规模盛大的创刊招待会,在京的文坛人物基本上都参加了这个招待会。但丁玲逝世7个月...

浏览全文 阅读(26817)

●陈卫1855年,做过勤杂工、排字工,当过记者的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初版问世,以高昂的姿态,歌唱对大地和生命本真的爱,“生气勃勃的伟大期望只能由一种生气勃勃的伟大行为来满足”①。此后,惠特曼无论是在医院任义务护理员还是做内政部办事员之余,他都...

浏览全文 阅读(26925)

●赵冬梅凡看过贾平凹的《古炉》,难免都会与他的《秦腔》作比较,除了同是乡村题材外,在写作手法上,如作者自己所言:“这部作品和写《秦腔》总体的方法差不多”,①仍是用“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在人物设置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对应关系:如作为小说叙事主...

浏览全文 阅读(26858)

●徐兆淮前些时,不经意地从报刊传媒上连续读到两篇关于宗璞近况的文章。一篇是宗璞所写的《新春走笔话创作》,另一篇是肖鹰所写的《宗璞的文心》。宗璞曾是《钟山》的老作者,我曾是她作品最早的读者与编者。于是,退休多年的我不由自主地便翻检出一些旧日与她有关...

浏览全文 阅读(2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