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890 次
音乐列表
陈舒劼“硬科幻”是科幻小说中常见而重要的概念,它关涉到对科幻小说文类核心特征的理解和表述,也是科幻小说接受过程中受众群体区分和凝聚的重要依据。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原是美国科幻作家为重新确立坎贝尔式黄金年代风格的地位所重新提倡的创作主...
于坚二十世纪以降,歌德预言过的“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到来,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宅兹中国”的写作越来越前景黯淡。但是传说中的巴别塔并未建成,旨在谋求同质化的世界语的统一依然遥遥无期。全球化时代,语言更取代边界、护照、战壕成为民族国家、部落、图腾最后...
一难以忘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合作过一篇重磅文章——《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在这篇文章里,他们提出要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将其放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描述并勾勒出其基本的轮廓。其中特别对于“以改...
耿占春让一切都开始吧:哎,自己如此经验贫乏。——李海鹏或许那就是青春,也或许那就是诗。——敖运涛比喻是一头刚刚告别驯化的小狮子。——沈至青年诗人黑夜说,“像置于黑暗里一颗完全不安的灵魂。/一个不那么容易理解的世界”。(《鸭中智者》)每一代人都置身...
李振三年前,阿乙出版了随笔集《阳光猛烈,万物显形》。其间弥漫着难以摆脱的惶恐和孤独,或者说阿乙愿意将这种未加修饰的自我置于猛烈的日头之下。大概也可以把它看成艾国柱如何成为阿乙的自白,那些支离破碎的素材、记事、感慨、梦境和任务印证着一个心怀远方的小...
梁海一近年来,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位东北作家的文学创作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在《收获》等文学期刊发表,斩获诸多文学奖项。李陀、王德威、孟繁华、张学昕、刘大先、黄平、丛治辰、刘岩等著名作家、学者纷纷撰文,从不...
张定浩相较于众多的经典作家,当代小说家在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我,时常只是一个迷失在无名大众中的孤立个体。从好的方面来讲,这使得他们的小说能够折射出和捕捉到某种普遍性的时代症状,并以此获得各种程度的共鸣,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使得当代小说日益受到非...
班易文宁夏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小说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以六月一家的家庭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现出极富诗意的乡村生活图景。小说标题“农历”是在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计时方式,劳动人民重视天气,根据耕种经验总结历法...
陈剑晖郭文斌是一个安详的、有坚定的信仰、明确的创作目标和追求独特性的写作者。从长篇小说《农历》、小说集《瑜伽》、散文集《永远的乡愁》,到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回归喜悦》《〈弟子规〉到底说什么》、诗集《潮湿年代》,以及郭文斌在全国各地面向不同听众...
金理在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中,青年主人公的消极认同日趋严重(比如“失败青年”大规模出现);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日渐淡漠,在丧失介入性的同时退居“宅男”“宅女”状态;青年的文学形象逐渐告别以“新青年”“新人”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青年形象的主流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