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7097 次
音乐列表
王春林面对陈应松的长篇小说《森林沉默》(载《钟山》2019年第3期),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为这部作品作出恰切的艺术定位。很多读者,甚至包括作者陈应松在内,在谈到《森林沉默》的艺术方式的时候,都极有可能仍然把它简单地归之于一种魔...
张羽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出创伤记忆的特殊功能,揭示出特殊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伤记忆既是人类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学叙述的重要文化资源。作家的主体精神、想象与感受,都以记...
程一身沈从文(1902-1988)这个后来以小说家著称于世的大作家其实早年属于新月派诗人,他吸收湘西民歌写了以《颂》为代表作的大胆奇特的爱情诗。但《颂》并非他诗歌创作的顶点,我认为最能代表沈从文诗歌成就的作品是他写于1949年的《乐章》组诗:《第...
黄轶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显现出某种集体式的转向:以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格非的《望春风》、李陀的《无名指》、贾平凹的《极花》和《山本》、姚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付秀莹的《陌上》等为代表,在...
孟繁华蔡东的小说不是关乎信仰、彼岸、正义、终极关怀等宏大内容的小说。当然,我们需要这类小说,那些具有宏大话语操控能力的作家作品,曾经给过我们血脉偾张的激动,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但是,当唯一的讲述方式消退之后,无数种讲述方式大面积复活。被...
梅兰文学性,往往被看作是在中与西、文学与政治的框架内一个隶属于80年代启蒙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在文学性的反思中,当代文学史研究往往以纯文学和左翼文学作为此消彼长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史研究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有必要明确,...
李庆西一他一向不喜欢书信体小说,就像不喜欢沿街嗞啦冒烟的烤串。为叙述一个故事而写信,他总觉得造作和别扭。从另一方面说,书信体对写作限制也太大,书信语言通常缺少情境描述,写成小说自须另加笔墨,搁了太多的佐料,多半弄得不像书信也不像小说。她提醒说,《...
孙伟从194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A·K·C》,宗璞的文学创作至今已逾70年,其持续时间之长和风格之稳定,均表明她是新文学作家中的独特存在。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她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创作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书写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知识分子的...
自古以来,大江大河与国家版图形成、民族文化精神建构、住民生活习俗演化等密切相关。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河文明之国,在国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河流地理空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现代以来,国人开眼看世界,纷纷从河流出走,河流与家国情怀、国族文化想象等,都...
何力幸或不幸,高晓声是被他塑造的李顺大和陈奂生所笼罩的小说家。其实在这两位耀眼的“明星”之外,高晓声还塑造了许多其他人物,但长期以来他们的光芒都被掩盖了。本文解读高晓声作品中受关注不够的作家形象,就是想在高晓声小说及其所处文学史语境的参照下理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