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7096 次
音乐列表
岳雯初初踏入《琥珀》这一庞大世界的读者大约都会感到迷惑:该在怎样的文学谱系里定位这部小说?尽管《琥珀》也将人物塑造作为自己的任务,但无论如何,它与传统小说有着迥异的面容:日常生活成为影影绰绰的布景,而通常为传统小说避而不提的历史占据了小说的前台;...
徐庆《诗刊》于1957年1月创刊,1964年停刊;1976年1月复刊。作为文学史上著名的期刊,《诗刊》走过了曲折的历程。“《诗刊》复刊”,也作为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被纳入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但是,从问世的研究文章和专著来看,由于对已经披露的史...
在当前中国文学中,余华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一方面,他得到的官方荣誉很有限,包括最有分量的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至今都与他无缘;但另一方面,他又得到民间和读者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其代表作《活着》,曾获得国外和台港地区的多个重要奖项,读者数量更长居国...
郜元宝鲁迅小说《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很简单,他正是鲁迅《呐喊·自序》所谓“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魏家先前境况尚可,但魏连殳父母死后,只剩下他跟很早守寡的祖母相依为命,后来甚至只能依靠祖母做针线活来维持生计。在祖母操持下(大概总还有一点家...
彭秀银毕飞宇很多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刻意地以女性为表现主体,而是在反映普遍的人性。如果从时间维度细察毕飞宇书写的女性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生存的逼仄空间与精神困境,看到中国女性为了独立、尊严、权力、情感等目标左冲右...
蒋济永余华《活着》能以其人物和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且仅十二万余字的小长篇,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部经典长篇小说之一,确实非同寻常。自1992年出版以来,除了普通读者给予它广泛的关注外,学界的评论也是数以百计a,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已研究透彻的作...
罗慧林代薇的诗歌以语言的穿透力而获得诸多赞誉:“就像一个女性之于丝绸和钻石一样,代薇专注于语言和它不朽的质地。换言之,她仍在坚持一种有难度的写作。”a代薇本人也在强调自己的创作中经由风格技巧所拓展的语言空间对于诗歌的意义,“就像建造房子需要水泥和...
孙郁1讨论一百多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德国的资源与俄国的资源一直交替出现。而决定其传播度的,往往与时代转型、知识界的话题调整有关。左翼作家当年翻译苏俄的批评理论,乃是克服个人主义式的惯性,希望在解放大众中牺牲自己的旧影。而非左翼学者...
宋剑华随着电影《芳华》的上映,同名小说也跟着热销起来。从2017年4月到201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总共印刷了13次,发行量也高达80万册,应该说这是近几年来,中国当代文坛上十分少见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评论界的一片赞誉之声,《...
方岩一文学可以定义为一种奇特的词语运用,来指向一些人、物或事件,而关于它们,永远无法知道是否在某地有一个隐性存在。这种隐性是一种无言的现实,只有作者知道它。它们等待着被变成言语。a希利斯·米勒对“文学”的定义,像是关于麦家b写作的一个注脚。我们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