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
《杂文月刊》是我国惟一刊登杂文、随笔、小品、漫画、讽刺小小说、杂文学术文章,转载其他报刊杂文精品,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杂文类综合性杂志。2004年改出半月刊,上半月发“原创作品”,下半月为“选刊精品”。它兼具各家杂文报刊之优长,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读《杂文月刊》可遍览天下杂文精品。
文集访问量: 9744 次
音乐列表
宋志坚说林纾(林琴南)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不算过分。近百年前,他曾极力维护孔孟、伦常与古文以为立身之本。所谓“铲伦常”“禽兽行”以及“引车卖浆者流”之类攻击,皆出于林纾之口。最为人诟病的是他那些以《荆生》《妖梦》为代表的黑幕小说,影射并...
张桂辉近日,与几位年过花甲的文友品茗闲聊,当聊到文学创作话题时,创作态度一向严谨的老王感叹道:“本老汉平均一天能写千把字,就心满意足了。最近看到一些网络作家,每天能写一万多,真是天差地别、自叹不如呀!”老王话音刚落,老李接着话题:“从创佑圭度讲,...
老李曹振镛是何许人也?此人乃清乾隆进士出身,乾、嘉、道三朝元老,历任学政使、大学士,军机大臣。尤其是在道光朝,入阁任军机大臣十余年,地位仅次于满族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深得道光帝的信任。死后追封“文正”谥号,入贤良祠。这是对汉族官员的最高褒奖。《清...
郭庆晨郑牢,何许人也?说他是名人吧,真的是名不見经传;说他没有名气吧,却有人为他写过书——明代文学家叶盛所著《郑牢论戒贪》讲的就是这位郑牢的故事。《郑牢论戒贪》中讲述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明代广西总帅府有一个叫郑牢的老差役,性格耿直且敢言。总帅府都...
葛松岭晚晴重臣曾国藩很重視“孝悌”,讲究“以和治家”,并身体力行。不管多忙,曾国藩从不会忘记给弟弟写封信,叙叙感情,谈谈生活,表达对弟弟的关切和牵挂。对孩子,他也是毫不懈怠,靠“和”来管教。曾国藩也想为孩子规划前途,可孩子竟不和心意:大儿子曾纪泽...
王志广“人走茶凉”寓意为:人情淡薄,世態炎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就是说。当你离开原来那个地方,你在那儿的关系也就淡化了。当下,什么人对这句话感受最深?说这句话最多?毫无疑问,肯定是某些在岗位上退下来的领导干部。某些领导干部在任时,在自己的“一亩...
张景云直木出于幽林,弯木也生其中,不求棵棵參天,只为因材施用。来到林中的许多人,对高耸挺拔的大树总是投去敬仰的目光,甚至拍一拍树干,赞叹地说声,好树啊!直树参天,可敬可爱,成梁锯板,用途广泛。但是,偌大的林子,多种多样的树木又是千姿百态,歪脖子扬...
李伟明由于工作关系,经常阅读落马官员的忏悔录,剖析他们走上歧路的轨迹。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像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集仙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立忠那样,立下的是“三年捞够五百万”之志,而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怀着高尚的理想参加工作,通过若干年努力...
郭庆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阵报章上宣传老一辈革命家事迹的力度很大,其中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章蕴大姐的事迹给我留下的印象就很深,特别是她的“双担”精神。何谓“双担”?这还要从章蕴大姐的一首词谈起。1982年6月,...
王长宗清朝中期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镜花缘》描绘过一个奇怪的两面国,其国人皆是前后两副面孔。前面那张面孔慈眉善目、仪表堂堂,还戴着“浩然巾”。浩然巾是干什么的?掩盖后面那张面孔。倘若将其扭过脸儿来,掀那浩然巾,却是一张狰狞龌龊、不堪入目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