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30803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寒光
  • 孤独玫瑰
  • 丢丢
  • 九满
  • 林沐风
  • 李椿

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荀子·礼论》,以下只注篇名)“国之命在礼。”(《天论》、《强国》)据统计,《荀子》一书提到礼的地方多达三百余处。(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p。522)“礼”应该是荀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

浏览全文 阅读(306350)

荀子有一段也许是最著名的论天人关系的话:"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

浏览全文 阅读(309507)

关于人应不应该"知天",荀子在《天论》一篇里有两种似乎相反的说法。一处是前面所引"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夫是之谓天"那一段话后有一句:"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另一处是紧接此处的一段话:"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

浏览全文 阅读(305946)

我们看萨特的小说,往往对他的几个短篇(《墙》、《一个工厂主的童年》、《艾罗斯特拉特》、《密友》、《房间》)和另一个多卷长篇《自由之路》更感兴趣一些,原因是它们的情节、悬念吸引了我们。而《厌恶》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摆脱了巧设悬念那一套搞法。我们甚至...

浏览全文 阅读(287805)

当然,仅从对待《厌恶》的态度看,萨特前后期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他在1964年说道,“关于《厌恶》,我遗憾的是没有完全把自己摆进去,我还停留在主人公的痛苦之外,被我的神经质所保护,通过写作而带来愉快。我总是愉快的。即使我在那一时期更诚实些,我仍然会写...

浏览全文 阅读(287791)

洛根丁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萨特。萨特写《厌恶》时,把自己看成是同社会没有什么联系的个体。他认为自己不欠社会的情,社会对他也不起什么作用。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是一个由于思想的独立性而与社会对立的人。他写小说,创造出给予世界新的变质的美的物体和真...

浏览全文 阅读(286714)

科学的历史只有几个世纪,它还没有完成其实质性的发展。总起来说,也许我们可以将这一发展称之为由沉思到应用。科学发展有赖于人们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则产生于两种冲动。我们希望了解某个东西,或者是因为我们喜爱它,或者是因为我们想控制它。前者产生沉思的知识,...

浏览全文 阅读(292891)

很早以前,在本世纪初,我就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后来在康沃尔,在由海滩到住处的路上,我常给孩子们编造一些故事来打发时间。其中有一些写了下来,但我从未拿出来发表。在1912年,仿照马洛克的《新共和国》的文风,我写了一部小说,名为“约翰。弗斯迪的烦恼”。...

浏览全文 阅读(293879)

我写这部伦理学著作的原因是,我经常遭受人们指责,他们说我对其它学科或许有一些质疑性的探索,但从不涉及伦理学学科(早期写过一篇阐发穆尔《伦理学原理》的文章除外)。我想回答他们的是,伦理学不属于一门知识学科。因此,我在这书中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对伦理学...

浏览全文 阅读(292316)

1950年底,我获得诺贝尔奖,让我略感意外的是,我获得的是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婚姻与道德》一书。我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心中有些惴惴不安,因为我想起,正好在300年前,笛卡尔应克里斯蒂娜女王之召,去了斯堪的纳维亚,因感受风寒而死亡。不过我们在斯德哥尔...

浏览全文 阅读(29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