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辉“夫太氏(指印度诗人泰戈尔),亡国之遗民耳!然其声誉所被,则凡有井水饮处,几尽闻之,岂非以其人格之伟大耶?因念此屹然今存于东亚大陆之文明古国,岂遂无一人焉,足与太氏相埒者?忽忆曾与太氏同得荣奖(原文夹注NobelPrice,即诺贝尔奖)之辜鸿铭先生,其…[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民军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学者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资深专家。夫妇俩的中国文学外译事业早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他们极具传奇色彩的爱情、婚姻及生活往事亦是国内学界及媒体反复挖掘的一座金矿。对于后者,除了杨宪益的自传及其主编的回忆录外…[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于1936—1940年就读于原中央大学中文系。岁月播迁,世易时移,昔日的青衿少年也早已白雪满头。当年亲炙诸师,多学界耆宿;同窗学友,谊同手足。忆及旧事,宛在目前。谨就记忆所及,写下一些片段,故曰琐记。王伯沆先生我没有上过王伯沆先生的课,大概他的课是高年级…[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斌曾有人戏说,廖承志领导的对日工作班子里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几百小僧”比他年岁大的中央领导人都称他“承志”或“小廖”,同辈人称他“廖公”,我这样的小辈则称他廖主任(他曾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生在日本,长在日本。比起带有浓厚广东乡音的普通话…[浏览全文][赞一下]
“打掌”历代皇帝中,道光至为节俭而吝啬。某次其套裤膝盖处不慎弄破,因不忍丢弃,而令内务府缀一圆绸,谓之“打掌”。大臣们见后纷纷效仿,不论破与不破,均在膝间缀一圆绸,竟风行一时。外面东西真便宜某次,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曹文正时,见其膝间有缀痕,遂问:“你这套裤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2017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文物处杨海峰处长将馆藏一级文物、一封“知名不具”的统战密信的复制件交给我,嘱我转交给当事人后代。密信全文如下:志平仁兄勋鉴:来函敬悉。某方若就地不动,我们与之互不侵犯。若某方决定西行,我们可作进一步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郝在今土沟壑的延安,这天来了天上贵客。1940年5月31日,南洋华侨总会会长陈嘉庚,飞来延安访问。华侨富商陈嘉庚,带头捐款支援抗战,从新加坡飞到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重庆访问结束本该返回南洋,这老先生却令人意外地非要看看延安。这样的贵客来延安,毛泽东亲设家宴…[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红民+潘建华位处江西九江的庐山不仅景色优美,对蒋介石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庐山由于和南京同处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成为了国府要员度假疗养,尤其是避暑的首选之地。除了抗战时期被迫迁都西南外,蒋介石几乎每年都会到庐山,并于1933年在山上建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毛泽东很快就向斯大林做了报告:“司徒雷登撒谎说美国人好像已停止支持国民党政权了。我们了解的情况却相反,这种支持一直在积极进行。”5月26日,斯大林回电表扬说:“联共(布)感谢毛泽东同志的信息”。27日,毛泽东再次强调了他一直担心的干涉问题:“上次黄华与司徒…[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同治十二年广东乡试,有件事值得一说。这年考试中的一名举人,后来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人就是南海考生戴鸿慈。他后来再考中进士,从此仕途顺畅。三十年后官至礼部、法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戴鸿慈是南海县九江绿涌乡(又称村尾村)人。戴姓在这里是小族,…[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同治十二年的广东乡试,发生两件意外事情。其一是开考前两日的下午,下了场大雨,从头门到龙门一片水漫成河,水深至一尺多,而至公堂前也有一丈多地方受浸。如此情景,试务人员固然无法办事,更大的问题是到时许多考生如何进场。众官商议,水浸至此,一时恐难退去,只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到了开试时间,在贡院龙门外分成左中右三路人员,负责对考生点名入场。由于考生过多,一直要点至晚上才能点完。进场后,考生共要考三场,三场合格才有中选希望。试卷先由十三位同考官各自初阅,认为合格、拟予录取的,就写上评语,推荐给主考审阅作最终决定。主考将卷子…[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国声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清朝规定三年考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之人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試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广东贡院是乡试的考场,三年一次的考试过后,这里就很少有人涉足,任其闲置。所以每次开考之前…[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舒我最爱读张爱玲写吃,因为吃里满满是乡愁,那种馋意是扑面而来的,只有一样,始终不解。这便是“粘粘转”。张爱玲说得语焉不详,“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麦粒,还没熟……我姑姑的話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满锅的小绿点圈圈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钩《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这首《望江南》,一般认为是北宋“一代文宗”欧阳修的作品。从字面看,诗人以“江南嫩柳”比喻一名十四五岁的少…[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洪波历史不是不可以被反复检视,但历史的大局面无人可以改易。翻案文章,可以做得十分容易。历史观一变,材料就有新解释。甚至一鳞半爪的记载,乃至脑补与想象,都可以充作翻案的依凭。近些年翻案文章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一派繁荣之状。近现代史随便举出一个人、一件事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鸣大清的官儿,外国人称为“满大人”。鸦片战争之前,英国的马戛尔尼勋爵使团来华。尽管他们与中国做了100多年的生意,但很少有人真正踏上过这片土地。一开始,英国人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充满了好奇和景仰。使团中的人详尽地做了这次旅程的日记,他们本来相信,中国就像《…[浏览全文][赞一下]
咱们孔老夫子有个最得意的门生,《论语》里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位颜先生并非因为没菜吃,住在破烂的房子,做了这样的一个“穷措大”而不快乐。他所以还能那样高兴,是因为他对于所学实在津津有味,所以虽穷而不觉得;虽然穷得“人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吕斌布票是从1953年到1980年代初供中国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是中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1953年开始实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跨地购买时,到指定地点兑换异地通行票证。特供军用的布票…[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明远清末民初的30年间,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两代文化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以“启蒙救亡”为宗旨、以欧美日本留学生为骨干、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投入这场运动的,是一批不同于封建文人的新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经济生活方面,…[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