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海天散文海天散文
文章内容页

大变局中的中国[上](1---22)

  • 作者: 古城愚翁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10-07-12
  • 热度105068
  •   大变局中的中国
      ——辛亥百年反思录(读中国近代史札记)
      
      一
      
      1911年10月10日晚上,一声尖利的枪响划破了武汉三镇的夜空。
      
      次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海外归来的孙中山先生,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一年2月12日,清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
      
      从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宣告终结。
      
      从此,中国开始了从帝王的专制向着民主共和的艰难跋涉。
      
      二
      
      谁也不曾想到,这“武昌首义第一枪”,据说是由新军中的一个班长(那时称之曰:“正日”)和一个上等兵(正兵)领着闹腾起来的。
      
      人们更没想到,一场眼看就要流产的起义,在无人领导的状态下,由于两个小人物的带领,竟然一举成功,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神秘莫测的命运,或曰天意吧!它不仅出乎被革命的大清王朝的预料,也出乎当时众多革命家的预料。
      
      就连孙中山先生也没有想到。梦醒之后,他因此而不由一阵感叹:“此殆天心助汉而亡胡者欤!”
      
      三
      
      然而,辛亥年的那一场革命决非偶然。它是晚清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新一代革命家多年奋斗的必然结果。
      
      在此之前,有同盟会员刘道一发动的萍浏醴起义,有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有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火种已经由前赴后继的革命者播下了。
      
      辛亥革命的成功,让更多的仁人志士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四
      
      从鸦片战争开始,一个古老的王朝就遭遇了一场接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亡国灭种的危机在一天天迫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忧心如焚。
      
      一个有着四万万人口、九十万兵力、其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中央大国,在累计参战兵力不过两万的英军面前,被打的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为标志,拉开了一个屈辱时代的帷幕。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让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不知所措。晚清的政治家李鸿章曾经惊呼,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更多的人在惊叹,大清的天就要变了!
      
      五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前的所谓“盛世”中,敏感的思想家龚自珍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的来临。1816年,25岁的他就以考史、论经、寓言形式写出《乙丙之际箸议》,感叹大清王朝正由盛世转入衰世,距“乱世竟不远矣”!
      
      “日之将夕,悲风骤起”。在单一农业经济之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的文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空前未有的大变局中,衰落乃至灭亡是其很难避免的命运。
      
      暴风雨的前夕,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听到了远方的惊雷。
      
      六
      
      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这极少数感受到民族危机、头脑比较清醒的一个政治家。1838年秋,他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临行前,他说了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见他知道,一个没落王朝的官场是风云莫测的。伴君如伴虎。搞的不好,这京城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
      
      也许是基于这个考虑,当他的好友龚自珍提出要跟他一起南下参加禁烟的要求时,他没有答应,而是以“事势有难言者”婉拒之。他不愿意他的好朋友与他一道踏入危险的境地。
      
      七
      
      然而,即使精明、伟大如林则徐者,也还是着了英国人的道。他的第一个失误,就是接受了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表示的,愿意交出鸦片的禀贴。这样一来,就把本来是中国官方针对普通外商的反走私、反毒品的司法行动,变成了中英两国官员代表各自国家官方的正式交涉。于是,他不自觉地为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一个说得出的借口。
      
      林则徐的又一个失误,是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彼方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他在报告中甚至说,洋人的脚足缠束紧密,屈伸不便,“一仆不能起,一旦上岸,一定能够歼灭”。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英国人是不会打仗的。由于放松了对战争的警惕,在英国军队占领浙江舟山12天之后,作为前方主帅的他,还被蒙在鼓里,连一份战争警报都没有发出。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国人眼光的狭隘是不可避免的。被誉为“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则徐,虽然为了解世界收集、翻译并阅读了大量的英文书报,仍然免不了犯一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他虽然睁开了眼睛,但却没有看清世界格局的真相。
      
      林则徐尚且如此,皇帝及其他大臣的无知也就毋须多说了。
      
      八
      
      客观地讲,道光皇帝并不是一个多么坏的皇帝。他不是昏君。他对鸦片的贸易深恶痛绝,禁烟的态度十分坚决。他知道,如果让鸦片继续泛滥,大清王朝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作为一国之主,他还是想做点事情的。
      
      更有意思的,他生性吝啬,从不挥金如土。他曾经发表一篇名曰《御制声色货利谕》的节俭宣言书,表示不蓄私财。他曾经烧饼就热茶,摸黑就睡觉,用一碗打卤面为皇后祝寿。
      
      不是昏君的道光,却是一个视野狭窄、天性懦弱、对外界一无所知的皇帝。他被林则徐的所谓“剿烟大捷”冲昏头脑,下了一道“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的圣旨,从而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后来战事失利,他又把按他旨意办事的林则徐流放新疆。
      
      由于他的一误再误,鸦片战争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道光帝的愚蠢不是他一个人的愚蠢,而是整个大清王朝的愚蠢,也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愚蠢。
      
      九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的伤害是巨大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让我们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痛。
      
      然而,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殖民主义者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对广大的中国人民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决定了中国社会超稳定形态的很难改变,改变中国超稳定形态的力量不可能来自内部,只有来自外部的强大力量才能做到。鸦片战争是两种文明的碰撞,其结果是,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却因此而大大地加快了。
      
      这就是说,是鸦片战争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封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我们至今仍然会像阿Q一样,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在封建皇权的残酷腐败统治下或者摸索、徘徊,或者苟延残喘。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也就没有今天的民族觉醒,没有整个国家今天的现代化。
      
      这是一个残酷的历史真相。也许这就是马克思说的:“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起了警醒作用。”
      
      今天,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来审视19世纪中叶的那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一0
      
      战争的失败,官场的腐败,使得一个古老的封建王朝更加急剧地走向衰落。烟雾缭绕,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的平民百姓,再也无法正常地生活下去了。
      
      神州大地,烈火干柴。
      
      于是有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
      
      从1851年1月的金田村誓师起义,到1853年3月的定都南京。短短的两年时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
      
      中华民族,是否有了新的转机?
      
      一一
      
      我们遗憾地看到,人们一度寄与厚望的农民革命,很快便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定都南京之后的洪秀全,很快就像封建帝王一样居于深宫,在88位妻妾的陪侍下醉生梦死。至于国事、军事、天下事,对不起,不想烦那个神、操那个心了。
      
      于是,不久便有了自相残杀、血流染红大江的天京事变。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的烈火,便被彻底扑灭。
      
      一些太平军战士中的幸存者在哀叹: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
      
      一二
      
      在单一农业经济之上建立起来的王朝政治,除了不断循环、重复往日的命运之外,不会有更好的可能性。
      
      近年有人认为,如果让洪秀全得了天下,中国的社会不仅不会前进,反而要倒退三百年。
      
      这话也许说的偏激了一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胡说。
      
      由于洪秀全的到来,古城南京遭遇空前的灭顶之灾。举世闻名的大报恩寺被炸掉了。明故宫被拆毁得只剩下一座破城门。什么孔庙、岳王庙、关帝庙、佛寺,全都被一扫无余。
      
      中国数千年之礼仪人伦、诗书典册,被扫荡殆尽。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空前的灾难。仅太平军占领的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000万。整个中国的人口,也由原先的4亿减到了2亿4千万。减少了1亿6千万之多。这个数字超过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
      
      历史再一次证明,在这个资产阶级登上世界舞台的大变局中,农民革命已经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除了给社会造成动乱以外,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新的进步。
      
      一三
      
      太平天国内部的自相残杀,大大削弱了农民革命军的力量。这样,就为封建统治者的镇压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这个机会被曾国藩抓住了。于是,他的湘军疯狂地扑向天京。烧杀抢掠,生灵涂炭。昔日的那个繁华都会,顿时便成了一片废墟。
      
      曾国藩也因此而有了一个“曾剃头”的外号。
      
      可是,这个“曾剃头”近年来却突然时来运转。一个当年靠弄虚作假来赢得皇上信任的投机者,一个屠杀农民革命的刽子手,被美化成知识渊博、道德高尚、顾全大局、为国家忍辱负重的高人、完人、圣人。
      
      “为官要学曾国藩”,已经成为一些官场中人中颇为流行的新世纪格言。
      
      好一个厉害的曾国藩!
      
      一四
      
      大清王朝赖曾国藩而得以苟延残喘。但是,曾国藩挽救不了一个没落王朝正在灭亡的历史命运。
      
      这一点,连他的幕僚也看出来了。
      
      1867年7月21日,晚8时许。曾国藩在他的幕僚赵烈文处闲聊。谈到帝国的未来,赵幕僚很是悲观地道:抽心一烂,土崩瓦解。异日之祸事是免不了的。依我看,大清这个天下恐怕不出五十年了!
      
      五十年?曾国藩不由一阵心惊,心胆俱寒: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也许会出现南迁的局面吧?
      
      恐怕不会!赵烈文摇了摇头:灾难一旦降临,就是大陆沉沦。时过境迁,东晋、南宋的做法,今天已经不大可能了!……
      
      曾国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当时洋务运动方兴未艾,许多人都不相信赵烈文的话会成为现实。然而,不到45年光景,历史就验证了赵氏的预言。
      
      一五
      
      一场接一场的暴风雨,在袭击神州这块古老的大地。
      
      1857年冬,英法联军攻进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8月,大沽口失陷。咸丰帝和他的妃子们匆匆逃往热河,不久病逝。10月,英法联军攻进北京。
      
      中国,再一次被打的落花流水。
      
      于是,我们便看到,“两个强盗,一个洗劫,一个放火,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雨果语)
      
      在联军司令部的命令下,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照亮了整个北京城。
      
      一个曾经的“万园之园”,顿时便成了一片废墟。
      
      一六
      
      一次次挨打的经历,让清王朝的统治者认识到,洋鬼子比咱们的天朝要强大得多。人家的洋枪火炮太厉害,是咱们的血肉之躯所无法抗衡的。中国,再也不能够夜郎自大了。
      
      在所谓华夷之辩、道器之辩、义利之辩的三次大论战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终于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于是,有了波澜壮阔的洋务运动。放下架子的天朝,开始师夷狄之技,拜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为师了。
      
      一些大臣出国考察。一些孩子被派往国外留学。一些人开始办工厂。一些人学会了做生意。为了适应未来的战争,军队不仅完成了由冷兵器向火药兵器的过渡,而且兴建了号称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
      
      短暂的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古老的封建王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社会正是以洋务运动为起点,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古老的中国从此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步履艰难但是一步一步地向现代化迈进。
      
      有人说,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开放。
      
      一七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初步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都市生意兴隆。工厂马达轰鸣。GDP快速增加。老佛爷的脸上开始有了自信的笑容。
      
      一些达官贵人天真地认为,大清王朝从此强大起来了。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贸易不能缔造和平,而财富却总是带来战争。就在满朝文武沾沾自喜的时刻,一场更加惨烈的大战的阴云,正在临近帝国的上空。
      
      一八
      
      战争是在1894年8月间突然爆发的。首先在朝鲜交火,接着就是中国的辽东。已经有了洋枪洋炮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刺刀前一触即溃。死伤的都是老百姓。有着2万多人口的旅顺口,“城内凝固的鲜血有1英尺厚,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在日军对一个中国城市几近灭绝的大屠杀中,仅有36人逃生。
      
      海上的战况也同样不妙。号称“东方无敌舰队”的北洋水师,一交锋便被日本的舰队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海水中飘荡着将士的冤魂。舰沉人亡的中国海域,顿时便成了日本人的天下。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巨额赔款及割让台湾、澎湖、辽东的《马关条约》。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甲午之痛,刻骨铭心。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一九
      
      在综合实力、经济总量、武器装备等方面均占上风的中国,为什么会败给一个小小的日本?历时三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挽救不了大清王朝急速衰败的命运?
      
      同样是向西方学习,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失败了?
      
      东方巨龙被一条小蛇击倒。大象被蚂蚁吞食。这活生生的荒诞,令多少国人彻夜难眠。其个中缘由,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二0
      
      还是要从世界的大变局说起。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标志着一个与先前不同的全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接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频频叩打着中国的大门。全球化过程从此开始。
      
      随着资产阶级的登上历史舞台,这个世界就在发生着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大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有了跨跃式的发展。五大州连为一体。世界被几个强国瓜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现实。我们的东邻日本,看清了这个现实,毅然实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他们奋起直追,脱亚入欧。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便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在国际舞台耀武扬威的列强中的一员。
      
      而我们中国,还在一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狭小天地里自我陶醉。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民族,在朦朦胧胧的黄土地上迈着艰难的脚步。他们不知道,我们脚下的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了。
      
      这个世界的气候,已经变得越来越异常了。往日热情的人们,也在变得越来越冷漠了……
      
      二一
      
      有人说,我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国家的落后。武器落后,经济落后,思想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怨不得别人的。
      
      这话也许有它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依我看,朝廷和军队的腐败才是问题的要害。
      
      这个腐败不是空泛的表象,而是一个社会真实而全面的溃烂。比如说,为了吃喝嫖赌,头号大员李鸿章的外甥向日本特务机构提供绝密的军事情报。再比如说,战斗已经打响,指挥战斗的舰长竟然一无所知,依然在岸上嫖妓玩乐。而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大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竟然连续几年挪用了海军的建设经费……
      
      由一个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人来掌管权柄,这个国家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然而这些年,还有一些人说什么慈禧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她当年隆重庆寿是为国家争一个“面子”,并不是为了她自己。
      
      照这种说法,腐败也有它的合理的一面。真的让我无话可说了。
      
      匪夷所思!
      
      二二
      
      要改变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命运,仅仅有一个洋务运动是不够的。
      
      晚清第一位出使西洋的使臣郭嵩焘认为,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在致李鸿章的书信中,他曾系统阐述了他的观点。
      
      他大声疾呼,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
      
      必须实行更加彻底的变革。
      
      [未完]

      本文标题:大变局中的中国[上](1---22)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029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