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湖北民族学院校史新探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930
  • 郭 峰

      ?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
    ——湖北民族学院校史新探

      郭 峰

      【摘 要】本文认为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既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利川乡村师范分校主要是由武昌、恩施、宜昌三所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西迁利川时合并而成,其中以创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的武昌乡村师范学校为主体。

      【关键词】湖北民族学院 校史 武昌乡村师范学校

      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利川乡村师范分校(以下简称利川乡师),其创建历史在当今各种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记载,其中不乏矛盾重重部分。本文以恩施州档案馆存的民国档案为基础考证发现,利川乡师实际上是由武昌、恩施、宜昌三所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西迁利川时合并而成,其中以创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的武昌乡师为主体。固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28年的武昌乡师。

      民国三十年(1941)《湖北省立恩施师范学校成立沿革及教育概况》中认为本校为“六校”合并。利川乡师成立的第二年(民国二十八年)填报的《二七年度全国中等学校概况调查表》中却持“四校”合并的观点。利川乡师创立初期任教务主任,后任该校校长的李嘉诲回忆其主要是“三校”组成。

      1938年6月蒋介石针对武汉会战进行了战前部署,下令8月15日之前武汉各学校撤离武汉。此时湖北省内有武昌、黄冈、宜昌、郧县、襄阳和恩施6所乡师,计划六校迁往鄂北山区的房县,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房县乡村师范分校(以下简称房县乡师)。命令下达后,武昌乡师东进,当年十月到达宜昌,等待转入鄂北。而郧县、襄阳乡师距离房县较近,不需到宜昌中转。但同时武汉会战国军失利,日军向西逼近,再加上鄂北交通不便,奉命迁往鄂北的学校多滞留途中。此背景下湖北省政府设想将六校迁往利川,成立利川乡师。但实际情况是郧县、襄阳乡师准备或者已经迁往了鄂北,武昌、宜昌乡师在宜昌准备北上或者西进。由于战乱,命令更改,再加上个人自身的原因,西迁师生此时主客观上在迁往鄂北还是鄂西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化。据高启圭第二年(1939)元月给省厅的报告中说,教职员工有3人派往房县,到校(利川)职工为27人,学生198人。宜昌文史资料中也说:“……后因鄂北交通阻塞,武汉转进过速,滞留鄂北之师范生,无法就学,就由郧阳联合中学高中分校附设师范部收容”。襄阳和郧县的乡村师范学校师生由于距离鄂北较近,一开始就并未随武汉师生到达宜昌,而是就近到了郧县,后在郧县成立了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在宜昌的师生一批去了鄂北,一批迁往了利川,来利川的主要以武昌乡师为主。而笔者在利川乡师民国档案中也只查阅到武昌、恩施、宜昌三校师生的档案,而未见其他三校师生。由此可见李嘉诲的回忆更为可信。利川乡师实际主要是由三校,即武昌、恩施、宜昌乡师合并。师生于1938年11月24日到达利川县城东门外十多里的岩洞寺,正式易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利川乡村师范分校,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元旦正式开课。至此,艰难的西迁和复学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通过以上分析,利川乡师诞生在抗战的大背景之下,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其主要由三个学校组成,分别是创办于1928年的武昌乡师、1934年的恩施乡师、1913年的宜昌乡师。西迁利川后分校以武昌乡师为主体,武昌乡师几乎是完整的迁往了利川,尤其是其教职工构成了后来分校骨干力量,所以利川乡师主要源头应该是创办于1928年的武昌乡师,学校的历史也可以上溯到该校成立的1928年8月。

      参考文献:

      [1]李嘉诲.从乡村师范到恩施师范[J]//政协恩施市委员会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恩施文史资料第1辑:为纪念恩施解放36周年[M].内部出版,1985:188.

      [2]黎祥清.建国前的湖北省立宜昌师范[J]//政协宜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宜昌县文史资料第5辑[M].内部出版,1990:83.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作者简介:郭峰(1987-),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助教,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本文标题: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湖北民族学院校史新探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1909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