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语言变体及其表现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280
  • 李秀梅 张 珺

      ?

      浅谈语言变体及其表现

      李秀梅 张 珺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样的变体。研究语言变体对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语言变体 社会 变现 意义

    一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交际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是人与社会的联系纽带。

      语言的使用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人们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时,要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一个社会的语言反映其社会结构,同时社会结构也影响或决定该社会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行为。

    二、语言变体及其分类

    (一)语言变体的定义

      语言因使用者在时间、地域、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的不同而导致其使用语言情况的不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语言变体。简言之,语言变体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在发音、语法或词汇等层次上发生的内部差异。

      (二)语言变体的分类

      1、方言

      方言包括区域方言、时间方言和社会方言。

      (1)区域方言:区域方言的定义就可以概括为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使用的语言。

      (2)时间方言:时间方言是指语言使用者因时间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变体。

      (3)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语域/语体

      (1)语域就是受制于情景的语言变体。它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

      (2)在这里我们把语体也看作是语域的一种。它主要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是语言在从非正式向正式段上的多种语义表达。

    三、语言变体的具体表现

    (一)语音上的表现

      1、自由变体的产生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发音的相似性特征、个人习惯或喜好、地域方言差异、社会方言差异。如在安徽省南部地区很多人分不清“n”和“l”、“f”和“h”、“z”和“zh”等。

      2、语音在条件变体上的表现异常丰富

      A.语音条件。如汉语中两个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要变为阳平。

      B.词汇条件。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词中有不同的读音。如“指”,在“指导”中都上声;在“指甲”中读“阴平”;在“手指头”中读“阳平”等。

      C.语法条件。这一点在英语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如“knife”的复数“knives”。

      D.语体条件。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白”分别读为【pei55】和【pɑi55】。

      E.以社会特征为条件。如在美国黑人和白人的发音就是有区别的。

      F.网络语言条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如“童鞋”、“肿么了”、“有木有”等。

      (二)词汇上的表现

      1、语义变体是指一个语素有可能有几个不同的义项。如“白”,在“白色”和“白白浪费”两个词语中的意义不同就是众所周知的。

      2、网络语言中也出现了词汇变体

      (1)如“给力”这个词语本来并不存在,却因为广大网友和各种媒体的大力传播,成为一个被大众接受的词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和意义。

      (2)给原有词语赋予其他意义。如“潜水”,指“在QQ或聊天系统隐身不说话者”。

      (三)语法上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越来越青睐于“经济原则”,能少说就少说,甚至不说。其中有不少违反了语法规则。这些习惯的大量运用,使得一些词语约定俗成了。另一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了。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往往会说成“多放点辣”,“辣”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听着也觉得别扭。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网络语中很多时候不注重语法规则。如“你到底是吃呢,吃呢,还是吃呢?”这个句子明显不合乎句法规则。但是网络上J的这类句子却是铺天盖地,难以计数。

    四、语言变体的社会意义

    变体是语言的本质问题。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研究语言必须联系社会实际,研究社会诸因素与语言变异的关系,分析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和效应,探索语言演变的方式和规律。语言的变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多了解一些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内和国际之间的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苏承志.语言变体框架中的语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程绍驹.中介语的语言变体研究解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作者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秀梅,女,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张珺,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标题:浅谈语言变体及其表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1965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