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渐行渐远的匠人们(七)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887
  • ● 霍金林

      曾经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匠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街头巷尾已很难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我们不应忘记——

    弹 匠



      弹匠,也称弹花匠,是指弹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间工匠,传统的弹匠是用专用的弹弓先将棉花的纤维弹开,使其松软均匀,然后铺成一张张棉被,用专用工具压平。现在的弹匠弹棉花时多用一种专门机械——弹花机。晋南,在1960年代将人力脚踏辊式锯齿的弹花机还称作弹棉弓。到1970年代,改为机、电动力后,才叫弹花机,即现在的梳棉机。

      弹匠的工具主要是一把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同时可听到“嗡嗡”的弹棉花声。

      弹棉絮工序繁琐复杂,首先要将棉花弹活,丝缕理清才能拢成棉被形状,然后铺底纱线,拉面线后稍微压实,翻转弹定型,点缀花草,书写主人姓名,就能铺另面的网线了,最后扎角,均匀的碾压成型。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

      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不过所用之纱,按民俗,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

      过去有一首呼唤爱情的歌——《弹棉花》。姑娘姓谭(弹)叫棉花,小伙站在高山上呼唤心上人……一唱就会引来花姑娘。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歌曲《弹棉花》这首歌曲取自电影《巧奔妙逃》中的插曲。歌词如下:

      弹棉花啊弹棉花,

      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

      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

      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

      哎哟勒哟勒,

      哎哟勒哟勒,

      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

      那个姑娘要出嫁。

      弹棉花罗弹棉花,

      半斤棉弹出八两八哟,

      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

      弹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在外行人的眼里,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而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我们所听到的弹棉花的标志性声响就是由它们发出来的。这就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这个“弓”。“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弹棉花工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

      有关弹匠的对联谜语:

      新花雪色晴能舞;

      古调琴声静可弹。

      (谜底:弹匠)

      有关弹匠的故事:

      (一)黄道婆与木制绳弦大弓

      相传,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人民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领,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人民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籽棉,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弹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二)祝枝山题棉花联

      有一天,祝枝山来到一处江南小镇,赶上有个大富人家大宴宾客。一打听,知道主人原是弹棉花起家的,苦心经营10年,才成了镇上的首富。

      祝枝山出于好奇,也想进去看看。守门的见他衣着平常,以为是失意的秀才,没让他进去。正在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儒生。这儒生以前见过祝枝山一面,慌忙上前打躬作揖,并替主人把他请了进去。

      满厅堂的文人学子,乡里名流,听说江南才子祝枝山驾到,都站起来恭迎,主人更是欢喜不尽。酒过三巡,主人请祝枝山写一副对联,准备挂在正堂之中。众宾客也极力相请,想看看祝枝山写字,一饱眼福。祝枝山心中一盘算,即刻写成一联: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一天飞絮舞春风。

      主人不识字,立刻让人去裱。客人们倒看出来了:对联说的是弹棉花,三尺冰弦,是弹弓,一天飞絮,是棉花。可他们虽然知道祝枝山是讥笑主人弹棉花起家,谁敢在才子面前胡言乱语,只好偷偷一笑,随它去罢。

      (三)弹匠与绝对

      昆明附近的富民县有一个瀑布,景色壮美。传说明末清初有一天,一位弹棉花的工匠路过富民大叠水瀑布时,看到瀑流飞泻的奇观壮景,便随口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其后数十年间,没有人对出下联,为此,上联一时传为“绝对”。

      几十年后,一位织布工人路过此地,正是夕阳晚照、落霞满天之时,他看了瀑布的佳景,又看看这副“绝对”,于是不加思索,顺口就吟出了下联: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绣方成。

      这幅对联后来也被铭刻于黄果树瀑布,作者无名。

      上联从日常生活去生发想象,由白水想到棉花,由棉花想到弹棉花,读来感到亲切;下联从神话传说去生发想象,由红霞想到云锦,由云锦想到“机杼劳苦”的织女,把读者的艺术感受引向更新更佳的层次。可以说,上下联的想象和比喻,一俗一雅,一近一远,珠联璧合,自然贴切。

      

      弹棉花

      游走四方的匠人凭一把木弓就可把板结的旧棉花重新发泡整旧如新,但弹棉花的声响单调乏味。成都还有歇后语:棉花匠的女会弹不会纺。

      民国的时候,有一位才子也对过这个下联:

      远山若黛,未经笔绘翠偏浓。

      这个下联和上联现在云南腾冲叠水河瀑布旁。对句雅是很雅,却没有那位织布工人对的浑然一体,意趣天成。

      有关弹匠(店)的对联:

      辛情弹一曲;

      温暖送万家。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温暖如人意;

      缠绵系我思。

      指间花弹春又度;

      口碑人和暖日新。

      妙语解出心中事;

      巧手弹遍世间花。

      花费一腔热血;

      弹遍世间棉花。

      玉甑蒸开天地眼;

      金锤敲动帝王心。

      “甑”,是古代一种瓦制的蒸器,指制酒;“金锤”是弹棉花工具,指弹棉花。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上联是说吹火筒;下联是说弹棉花。)

      聚来千亩雪;

      纺出万机云。

      寒往暑来功用兼备;

      棉温葛软表里咸宜。

      (棉布店对联)

      盛传白绁原为美;

      衣被苍生是此花。

      短棒持来,弹成白道皆为朵;

      独弦敲去,衣被苍生是此花。

      (弹棉花店)

      五印度佳种传来,名夸吉贝;

      廿余省生民被服,功越童华。

      (弹棉花店)

    染 匠



      染匠,也叫染匠,就是专门以上门给人染布为生的手艺人。过去人们在街上会经常听到小贩高叫:“染衫,染裤,染布”,这是上门替人染布的行业。

      成衣还未发展前,基于不浪费的原则,市民对衣服布料都物尽其用。假如对穿过的旧衣服颜色不满意,就会让染布佬漂染,当然,只能把褪了色的衣服再染成深色。

      染匠的工具很简单:小炉、四方形火水铁罐和数种基本颜料。他们会上门就地替客人染布,先把颜料注入火水罐搅匀,然后放进布料,大约浸一个小时,客人认为颜色满意,生意便完成了。

      过去,人们多穿蓝色衣服,土法染蓝特别流行。土靛染布的步骤是:抽靛脚子,用抽水葫芦抽出沉在染缸底的“靛脚子”;下靛,置土靛于箩中,在缸水中淘洗,使细靛漏下,再把碱和石灰加入水中;疏缸,下靛后用缸棍子搅动缸水,用缸碗看颜色深浅;染布,在缸中间悬挂一个用铁丝编成的网状“缸罩子”,把缸水分成上、下两层,把布浸在上层,以手操作,染20分钟,取出,叠起来放在缸口上的“担缸板”上轻轻压出水分,摊开晾干,布就由黄变绿、由绿变蓝了。

      第一次染出的是浅蓝色,晾干后再染一次就深一层,愈染愈深,由浅而深的颜色依次是月白色、二蓝、深蓝、缸青,最深的蓝色近于黑色,称为“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显见是染坊中的经验。

      有关染匠的谜语: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谜底:印染店)

      有关染匠的故事:

      (一)诸般颜色皆可染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在京城的大街上有一染匠,推著一辆装有一个染缸的工匠车在沿街吆喝:“染色罗,各种衣料、各种颜色一律不拒!”。

      市井之上有人指著他那“诸般染色”的幌子问:“各种颜色都可染吗?”

      染匠得意的回答:“当然啦!,诸般颜色皆可染。”

      有人问道:“可是你只有一个染缸啊?”

      染匠不屑地说:“这你就别问了,染色之法在于技巧,不在缸多缸少。”

      有人将信将疑地拿来一段白布,让染匠给染成蓝色。染匠接过来扔进那黑乎乎的染缸之中,少倾取出,果然已经染成了蓝色。另一人拿来一块麻布说要染成黑色,染匠还是在那个黑染缸中把这块布料染成了黑色!观望之人目瞪口呆,纷纷拿来各种棉麻丝绸,结果都从那个黑染缸中染出了所需的五顔六色。

      (二)染布师傅讨债

      江苏崇明岛南埠镇,大兴染店有一位染布师傅,是浙江绍兴人,在该店当染手多年,月薪侗钱二串。初庚申年,正月十三日闹兵变,军人大抢,地面无人维持秩序,一般流氓地棍也趁火打劫,该染布师傅竟起了贪心,以为是发财良机,也随众去抢劫,抢来白银二十锭。

      染布师傅将白银交与老板代他保存。这年年底,这位染布师傅即辞工不做,心中盘算:我有了这二十锭白银,合计共一仟余两,回家买田买屋,娶妻生子,可快活过晚年。

      俗语云,依人算无穷汉,那知天不佑恶人。老板将帐一算,给了这位染布师傅十串钱,说你全年用去十四串四百钱,应找给你九串六百钱,我给你十串钱吧。这位师傅说,请老板将我存的那二十锭银子给我吧。老板一听大怒说,你莫非发疯啦,你几时给我银子了?你敲我竹杠。这位师傅一听,无话可说,如果说实话“这是我抢来暂存在你那的”,他一告官岂非发财梦未成,先送了老命!这真是哑子吃黄连,心里苦口里说不出,无法,只得忍痛而别。返到家中,家中又穷,染布师傅越想越生气,一时想不开,自己上吊死了。

      三年后,这日老板早晨入厕,因厕所是用苇篱做成,他忽然看见一个人由面前急急的向店里走去,好似他过去的染布师傅,随即提衣而追。追至店中,问其他工人,都说没见。大家正说着,后宅老板娘生了儿子。老板也自己知道,必是老绍来讨债,但也无法。

      再说这位小老板,长到十一二岁,不喜欢读书,只爱赌钱,没钱就偷店里的布。到了十七八岁眠花宿柳,吸白粉,无所不为,而且还打爹骂娘,无所不用其极。老板娘气得生病而亡。老板也得了瘫症。不到几年,小老板将店完全卖光,后来流为乞丐,向人讨小钱度生。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三)染布不成改姓氏

      传说,某村有个人姓张,虽不识字,但在村里也算有名望。一天,这人提一匹布去染布店染布。染布店主问:“染什么颜色的?”张说:“我要染葱色的。”那天记账先生外出,而店主又不识字,“葱”字不知道如何写,于是就说:“老兄,今时比较流行天蓝色,天蓝色好看啊。”染布人说:“我就葱色。”店主说:“你要葱色,那‘葱’字你自己写吧。”而张亦不识字,葱字不会写,心想:那不如就染蓝的吧。店主又问:“你贵姓?”张说:“我姓张。”店主又不会写张,就说:“老兄,咱这地方,王姓最出名,你就姓王吧。”张说:“这怎么可以?”店主又说:“你若姓张,那张字你自己写吧。”张又想:我张字也不会写,不如就照他说的,姓王就姓王吧。

      后人讲笑话:染葱不染变染蓝,姓张不姓变姓王。

      (四)卖伞和染布的

      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染布的。老太太很不快乐,焦虑她两个儿子。天下雨,她焦虑大儿子的布怎么晾得干?天晴了,她又焦虑二儿子的伞怎么卖得出。下雨她焦虑,出太阳她也焦虑。有一个智者对她说,你换一种思维吧:天下雨,你高兴,二儿子的伞卖得出去。天晴,我高兴,大儿子的布晾得干。换个角度,你不时时都高兴?

      故事虽短,却给人以启迪。同样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情况却大不相同。

      有关染匠(店)的对联:

      还君白璧无瑕,华衮初回新气象。

      洗汝红尘万斛,威仪重整汉衣冠。

      抗战时,湖南长沙北正街某洗染店悬此春联。此联非常贴切,全联都未离洗染店主题。但又把新春、抗战等意暗寓其中,非长于此道者,何能撰此妙联。

      白疑叠雪;

      朱若含春。

      轻裘被服;

      罗绮生香。

      淡浓随意著;

      深浅入时新。

      驭来非朽索;

      挽去有新缰。

      冷暖随人意;

      缠绵动客心。

      夙裕经纶志;

      争看锦绣才。

      纬经新组织;

      文采自风流。

      此中皆锦绣;

      以外少文章。

      布衣衣大雅;

      舒服服高才。

      浅深总可如人意;

      浓淡皆能称客心。

      岂仅一身无旧染;

      还欣四序有新装。

      尘垢总期衣不染;

      风姿长并德维新。

      赤字绿文皆可咏;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待才媛吟柳絮;

      何愁孝子着芦花。

      欲待春花明锦绣;

      先从晓月焕丝纶。

      赤忱为人民服务;

      彩色染祖国江山。

      缸中染就千般锦;

      架上香飘五彩云。

      六宫粉黛几无颜色;

      五彩彰施其有文章。

      妙手调和一江春水;

      能工巧染五色祥云。

      

      制蓝图:1、刈蓝倒坑,于坑中下水;2、急手杵之;3、澄清泻去水;犹如强粥。

      嫩绿娇红添就几般春色;

      轻黄淡白染成一段秋容。

      染布浣纱,有如西子;

      补裘绣雀,亦似晴雯。

      淡浓随意变,缸中染就千般锦;

      深浅入时新,架上香飘五彩云。

      鹅黄鸭绿鸡冠紫,一色同仁分老嫩;

      鹭白鸦青鹤顶红,三江水源定鲜明。

      苏东坡到某染布访染布,被认出,求对联一幅。苏东坡写到:

      不论细粗短长,一律欣然接手;

      且看干进湿出,只凭深浅要钱。

      【链接】 蓝印花布制作过程: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据《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植物染料——蓝草,作为蓝印花布的染色颜料进行加工。在明代,蓝靛是进贡朝廷的贡品,它给蓝印花布打上了纯厚而凝重的底韵。

      本文标题:渐行渐远的匠人们(七)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484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