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渐行渐远的匠人们(十一)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541
  • ●霍金林

      皮 匠

      

      皮匠,一般是指用皮革制作或修理各种皮件的匠人。

      修鞋匠是皮匠的一种,以修旧鞋为主。其所做的活除缝绽外,还有换鞋底,换拉链,钉前后掌、打皮虎头、钉扁掌,以及新鞋挂弯子等等。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穿皮鞋是件很显派头的事情,那么给皮鞋钉上两只走起路来“叮叮”响的鞋掌更是时髦之举,完成这项工作的便是皮匠了。

      随着城市化物质生活的日益发展,如今的修鞋已经机械化了。但是在街头巷尾,还依旧可见昔日被称作“皮匠”的师傅,一个简陋的工具箱,加上钻子、钉子、锤子和几把切刀,组成他们养家糊口的摊子。他们有着粗糙的大手,黝黑的皮肤,苍老的面容,他们佝偻着身躯,使劲地搓着鞋帮。

      有关皮匠的对联谜语:

      洗髓伐毛堪成正果;

      剥肤存腋自见天真。

      (谜底:皮匠)

      有关皮匠的故事:

      (一)皮匠娶小姐

      宋朝末年,有一位姓金的将军,镇守山海关,府上有一千金,名叫金玉莲。这位小姐,芳龄一十八岁,长得如花似玉,聪明过人,吟诗作画,样样精通。

      一天,小姐玉莲和丫鬟春花,前去金光寺上香,以求佛祖赐福保佑。在金光寺不远处有一村庄,叫张家庄,该村有一张老汉,常年做皮匠生意。儿子张山,自幼读过几年私塾,长的眉清目秀,白净文雅,聪明能干,一表人才。由于家景贫寒,只好辍学和父亲一起做生意。

      张山对小姐玉莲仰慕已久,只是无缘相见。不料,这天听说小姐到金光寺上香,大好机会岂能错过。于是扮作一个小和尚,来到了金光寺,想亲眼目睹一下小姐的风采。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好遇上小姐。小和尚忙上前施礼道:“小姐吉祥。”小姐还礼一看,小和尚一表人才,彬彬有礼。小姐聪明,一眼就看穿小和尚是扮装的,她不动声色,便吟一上联:

      累累结就梧桐籽;

      小和尚连忙答道:

      单单只待凤凰求。

      说完后又对小姐言道:

      何时金莲开;

      小姐答道:

      要等和尚来。

      小姐又出上联:

      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并明;

      小和尚答道:

      子为夫,女为妇,子女兼好。

      二人一来一往,一答一对,便产生了爱慕之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之后,小姐禀明父母,将张山招为上门女婿,成就了一桩好姻缘。皮匠娶小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二)知县题联王皮匠

      相传,有一皮匠叫王大林。他生产的鞋子,款式新颖,针线细密,质好耐穿,在四邻八乡有点小名气。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王皮匠父母不幸患上绝症,瞧医撮药,债台高筑,生活陷入困境。加上附近竞争对手多,生意日渐衰落。

      一天,知县路过王皮匠家,见王皮匠愁眉苦脸,两位老人卧床呻吟。便问道:“春节将近,为何生意清淡?”王皮匠答道:“没有人来修鞋,有何办法!”知县说:“不碍事,我给你写副对联贴在大门上,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说罢,知县令随从拿出笔、墨和砚台,卷起袖口,一挥而就。其联曰:

      锥锥锥锥走四方穷鬼;

      拉拉拉拉来五路财神。

      横批:“只见发财”。

      (拉,形容修鞋时拉麻线)

      知县走后,王皮匠将对联贴在大门上,看对联的人川流不息,从此王皮匠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半年后,王皮匠的儿子挑着担子路过县衙,看到写对联的先生从衙门里出来,上前说道:“先生,去年你为我父亲写的对联一贴出后,修鞋生意就变好了!”知县一愣,稍加回忆,说道:“这是本官应尽之责,区区小事,不足挂齿。”王皮匠的儿子听是县官,忙叩头感恩。

      知县为王皮匠写对联的事,传为美谈。随之,王皮匠也出名了。

      (三)皮匠借对招亲

      从前,有个年轻的皮匠,在离京城不远的一个小镇街上摆摊补鞋。近日来,生意清淡,无人补鞋。一天,正闲得十分无聊时,一个和尚走了过来,皮匠见和尚穿了一双破鞋,就把和尚拉了过来硬叫坐下给他补鞋。和尚说:“我没有钱。”皮匠说:“没钱不要紧,你给我去宣扬宣扬。”说着就动手补起了鞋。

      不一会儿,鞋补好了,和尚心里过意不去,对鞋匠说道:京城老相爷正出联择婿,联是:

      门对千杆竹短;

      言明对出下联就可招亲。我想出了下联:

      家藏万卷书长。

      你若有心想去招亲,就去这样对吧。说完转身走了。

      和尚走后,鞋匠想反正没活儿干,何不去凑凑热闹。于是,他收拾了摊子,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向京城走去了。

      来到相爷府门前,只见这里人山人海,他挤到门前道:“我能对上:家藏万卷书长。”

      老相爷和女儿一听,对得十分好呀!

      老相爷夫妇和女儿看到这个穿蓝长衫的小伙子长得也还挺端正英俊的,当下就定下了女儿的亲事。接着就举行成亲礼,大摆筵席。酒席上,人们要请新姑爷显示显示文才,一老秀才便摇头晃脑地吟道:

      金壶盛美酒;

      皮匠发急了:怎么还要对诗呀?这可咋办?情急中,他忽然想到自己在家里干过熬桐油的事,不由顺口答出了一句:

      银锅熬桐油。

      好!大家不由一阵夸赞。皮匠擦着冷汗才把心放了下来。

      酒席完后,天快黑了,新人该入洞房了,皮匠要上楼去洞房,这时引路的丫环把他挡住:

      关门落窗嘀哩咚。

      皮匠想到自己行针补鞋的情景,也就顺口答道:

      穿针引线添哩嗦。

      丫环一听,新姑爷对得满合适,也就嬉笑着引他上了楼。

      洞房门锁着,新媳妇在门里说:

      门上一把锁,谁人能打开?

      皮匠一听,这不是真要难为我吗?这时他心里好不后悔,直埋怨和尚:“你可把我害苦了,进城到现在连一杯茶水也没喝,大户人家的事可真叫人劳神呀。”一气之下,皮匠不由顺口溜出了一句:

      要得此锁开,除非和尚来!

      新娘子一听,咦,还对得满好呢!也就羞笑着把门开了,一对新人终成了眷属。

      据说后来时间长了,老相爷也知道了自己的乘龙快婿是个皮匠,但为了面子,不好再赶他出门。也就天天教这位年轻皮匠苦读诗书,终有了大学问。后来,也还当上了个什么官儿。

      (四)佛山祖庙对联

      传说当年李待问因病告老还乡,正逢佛山祖庙重修。工程落成后,乡人请他写副对联。李并不推辞,于是亲笔写下了上联:

      凤形涌出三尊地;

      但是正所谓对头容易对尾难,只见李待问在庙门前徘徊沉思,不断吟哦着“凤形涌出三尊地”,枯肠搜遍,就是想不出下联。

      庙门不远处有一个补鞋匠正在给人补鞋,听见李待问苦思吟哦,便大着胆子对李待问说:“尚书大人,可否这样对?”说罢吟道:

      龙势生成一洞天。

      李待问一听,欢喜万分地说:“对得好,对得好!”于是便亲手将这副对联写好,吩咐石匠雕好后,嵌在祖庙大门口两侧。他又吩咐祖庙的管理人,从今以后,如果有补鞋匠来祖庙门口谋生,要给予优待,不得驱逐,也不许收摊位费。

      现在我们游览祖庙时,还可以参观这副对联的真迹。

      有关皮货店的对联:

      大裘宏骏业;

      顺风遇鸿毛。

      羊裘成五緎;

      狐貂集千金。

      緎:缝合的界限,《诗经·羔羊》:“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伐毛原皎洁;

      集腋尽珍奇。

      多财原善贾;

      集腋便成裘。

      多财原善价;

      集腋更成裘。

      制囊藏旅费;

      取革备行装。

      美人壮锦服;

      高士着皮衣。

      巩用黄牛革;

      藏宜降服春。

      件件裘装溢美;

      橱橱皮服流芳。

      狐裘卅年名相德;

      羔革五緎大夫风。

      注:狐裘卅年,《礼记·擅弓下》:“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鷫鹴裘换相如酒;

      狐貉皮为公子裳。

      注:上联见《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因贫困,以鷫鹴裘换酒。下联出《诗经·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取精用宏,贵在温暖;

      平情论价,定费吹求。

      放行尺可随身带;

      便利何妨用手提。

      于囊于橐皆从革;

      为箧为箱亦主皮。

      (皮箱店用联)

      自是御寒宜皓首;

      岂知换酒出诗人。

      暑去寒来这厢有暖;

      裘轻革细表里适宜。

      物品改良原非皮相;

      精神尚武在于革新。

      本文标题:渐行渐远的匠人们(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506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