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眼前风景美 笔下意蕴丰——湖南邵阳地区名胜景点楹联赏析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266
  • 巩行远

      

      翻阅湖南邵阳地区一组组名胜景点楹联(多数为当地联人所撰),收获满满。所得有三:一得心悦邵阳景色。景点处处,姿态万千。二见邵阳联坛风色。联坛繁荣,百花齐放。三识邵阳联人气色。联人气足,竞相争雄。

      笔者仅从文学艺术创作角度吐诉,具体谈谈感受,以期与读者、观赏者并邵阳地区联友共同赏读。

      赏读邵阳地区名胜景点楹联,总觉当地联人目睹名胜景点并为其描绘自然风貌、提炼人文精神时的情足意满,以至笔下七彩纷呈、色香味厚。

    一、赏景悦心

    赏景悦心时,应向读者、观赏者打开心灵一扇窗,想到并看到那处名胜景点的立意。

      自然景点景区是大自然的神工给人们的一种景状景意的愉悦,人们观赏时能够慧眼领略、会心品味神工之巧趣;这种神工之巧趣往往独具,即此景非彼景也,此意非彼意也。人们所得到的视觉感受与心灵震撼便是大自然的神工雕琢与自然景观所给予的意象。人造景点景区的策划、设计与建设者在从自然景点景区的自然立意得到启示后,往往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与能动性、创造力进行创作,展示立意。因此,联人在为名胜景点撰联时首先要自己悦心,识透名胜景点立意创意,笔下所出楹联才能够见景达情、见景传神。

      一城悲壮史;

      千古是非墙。

      ——段吉宏《题武冈市古城墙》

      武冈市乃『三省通衢,黔巫要塞』。古城始建于东汉,几经毁坏与重修,由夯土板墙改建为巨石结构,『屯兵峙粮,控制蛮獠』,历经战乱,赢得『武冈城墙甲天下』之美誉。段联言简意赅,『悲壮』为城,『是非』是墙,表达武冈市古城墙历经战乱而不倒、时逾千年仍挺立的坚韧挺拔、坚不可摧的地理特征、历史渊源、生民气息、人文力量。

      三苗轻弃、祸乱之源,忆往昔药箭横飞,上堡不归秦政;

      百族骈阗、太平之表,喜今朝芦笙常奏,古村激赏尧天。

      ——赵金尧《题上堡侗寨》

      上堡侗寨,俗称『上堡古国』,系苗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府遗址。明清两代,侗寨曾为两次大规模苗族农民起义的大本营,更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滋生地、传承源,可谓标记原始、风情万种。赵金尧先生紧扣上堡侗寨自然立意、历史价值,先『忆往昔』,『不归秦政』旨远,后『喜今朝』,『激赏尧天』意深。

      最是身闲,可去访谈樵者;

      倘如心累,何妨坐看白云。

      ——周乐孝《题新邵县白云岩》

      『访谈樵者』与『坐看白云』同为『小镜头』,却窥大境界。

      苔厚草繁,料为万古精魂化有;

      诗情画意,全赖一方云水铺陈。

      ——李强《题城步县十万古田》

      动词『化有』与『铺陈』的使用,使读者、观赏者在目睹十万古田的灵动与画意后,享受到十万古田的田园生机与云水诗趣。

      这几副联作均能够切合各景点景区立景之初衷、成景之性灵,使读者、观赏者以心换心般地领略自然景观,观赏人造景意。

      楹联文学即人学,亦为心学。创作楹联要为读者为观赏者着想,并从悦心着眼;入心方能够入理、入化,与读者、观赏者心心相通,与名胜景点、景区情景交融。明代虞集《诗家一指》曰:『耳闻目击,神寓意接,凡于形似声响,皆境也。』『心之于境,如镜之取象。境之于心,如灯之取影。亦因其虚明净妙,而实悟自然,故于情想经营,如在图画,不着一字,窅然神生。』(朱良志《〈二十四诗品〉讲记》,中华书局二〇一七年十一月第一版)撰写名胜景点楹联须知此理,须用此理。邵阳地区联人起码可以说其中的高手或虽非高手而偶出佳作者做到了悦心于景、情生于景。

    二、赏景悦性

    赏景悦性时,应助读者、观赏者推倒眼前一堵墙,想到并看到那处名胜景点的创意。

      各地的自然景点景区几乎没有雷同,人造景点景区即使有个别相似者,然其所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氛围总见各异。因此,为各自的名胜景点撰联必须触景明性、状景见性。『性主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南宋朱熹语。转引自《明儒学案》卷五十)。性,即名胜景点之性灵、性情、性征、性状。知其性,明其性,识其性,方能够带领读者、观赏者想到并看到那处名胜景点的创意,从而见识其精神本真、人文特质。

      眼里若唯钱,纵恢宏殿宇,还生浊气;

      心中如有道,便喧闹街衢,亦远嚣尘。

      ——钟九胜《题小佘湖山》

      作者见景知其性、明其性、识其性,并没有直接描写小佘湖山山势景光,亦没有围绕宫观之规模气势浓墨重彩,而是围绕『道』,用足『气』,针对当下金钱社会的『钱』,盯住民心的『散』与『乱』,轻松描述『恢宏殿宇』『喧闹街衢』,自然吐露抱朴莫生『浊气』,健行远离『嚣尘』。

      蒸水领航,潮推湘客三千梦;

      湖山作证,凤舞邵商一面旗。

      ——欧阳飞跃《题邵东县荫家堂》

      此联好在作者创作时把眼光聚焦在荫家堂前的蒸水与建造荫家堂的邵商,意在说明清代荫家堂的兴建与建造荫家堂的富商申承述兄弟因『蒸水领航』,又得『湘客』『潮推』,终为『邵商一面旗』。全联虽无一字一词描述荫家堂,但荫家堂兴建创意与延申的社会意义、为富当仁的文化意义则旨远情笃。

      创作名胜景点楹联,实写状景,虚写化景。虚写比起实写更见名胜景点创意之灵性,更能够使读者、观赏者悦性。

      峡谷平湖,宜澄怀浣梦,让心平心静超于名利外;

      洞天福地,可拾趣淘金,看人去人来都在急忙中。

      ——李海河《题隆回县九龙山》

      当今,『名利外』一般人难以脱俗至境,『急忙中』一般人当是正在来去。赏联后,读者、观赏者爽然悦性,倾于『人去人来』之际『心平心静』。如此平常联语,引人遐思,策人醒悟。

      以上联作平心静气,侃侃而谈,由景入理,由理悦性。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当代陶明睿《诗说杂记》卷七曰:『万事皆以入神为极致……一技之妙,皆可入神。』撰写楹联不论实写、虚写或寓理铭心,坦诚陈述,只要借景融性,便能够帮助读者、观赏者领会景点景区的创意,进而领略作者所撰楹联的风韵神采。

    三、释景见怀

    释景见怀时,应使读者、观赏者从作者的眼里与笔下领悟并感化到那处名胜景点的精神。

      清代孙联奎《诗品臆说》曰:『人无精神,便如槁木;文无精神,便如死灰。』精神,先秦时即为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自两晋以来,精神又成为文学艺术批评的一个概念。元代虞集论诗重视精神,认为精神绰约,方可有好诗。其作诗亦如此。友人范椁评其诗曰:『虞生教授司成馆,文字精神万人杰。』(据朱良志《〈二十四诗品〉讲记·十三》)。

      景点景区如同人;人的心灵世界即精神,与形骸对举。战国烈御寇《列子·天瑞》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景点景区各具精神,不论是自然景点景区还是人造景点景区,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各具之精神总为仁者智者所认知所感悟所明了。因此,创作名胜景点楹联的作者必须高端思维,端正笔锋,透过名胜景点楹联的本质与精神,向读者、观赏者展示释景见怀过程中对名胜景点的理解,随之用楹联文体表达出来,进而完成创作过程。邵阳地区有联人在为本地名胜景点撰联时如此做了,体现出文化人、文学人的襟怀展示与精神引领。

      十几里青石环围,湘南称绝,曾呵护都梁灯火,贫富人家,更纳景六门,有味宣风观雪霁;

      千余年白云俯瞰,天下夸佳,堪可惜垛堞已非,山川犹是,叹毁墙一旦,无颜面壁对垣残。

      ——吕可夫《题武冈市古城墙》

      『青石环围』『白云俯瞰』与『都梁灯火』『垛堞已非』实景铺垫后,目及『纳景六门』『毁墙一旦』的历史沧桑细节,揭示出前人兴建古城的『有味』有德有品有值,批评了今人摧残甚或扭曲历史的『无颜』无德无义无术,警人尊史,策人重本(本真、本心、本土文化等)。

      王侯梦幻,化作这断壁残垣,都付予千年落照;

      城郭文明,破除那藩篱桎梏,莫遗存一脉基因。

      ——邹宗德《题昭阳侯城址》

      东晋对形神问题卓有见地的艺术家顾恺之画人,数月不点目睛,有人不解,其坦然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简单地重视人的眼睛吗?非也。其重视的是人的内在精神(或者说『精气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透出的是人的修养与气象。宗德先生写昭阳侯城址,没有正面描述城郭的过去与现状,而是用笔锋触及并刻画城郭表现的精神。昭阳立城立的是『王侯梦幻』,而非黎民疾苦、民生民怨,而『城郭文明』的本意即为『破除』束缚臣民手脚、堵塞民声的『藩篱桎梏』。识透了昭阳城址的精神,便立起了作者自身的精神(或者说思想认知、人文主张):『王侯梦幻』『断壁残垣』『都付予千年落照』;『城郭文明』在『破除』了『藩篱桎梏』后,作者希冀『莫遗存』再度设置『藩篱桎梏』的『一脉基因』。借形写神,追求生意,言浅旨远,句短理深——创作楹联,创作名胜景点楹联需要如此这般!

      在邵阳地区名胜景点楹联里,类似吕可夫、邹宗德等佳联妙对还有一些,如:

      春风染彩,玉女吟歌,幽思一缕因情动;

      白瀑为弦,金童奏曲,碧水千年顾影流。

      ——袁静林《题城步县玉女溪》

      云卷云舒,笑昔日卢侯,身到神仙真世界;

      人来人往,问今朝士子,谁怀菩萨好心肠?

      ——赵健之《题武冈市胜力寺步云亭》

      任尘光浮动,世事纷纭,痴心只为一方水;

      由风去云来,花开月落,醉眼犹钟隔岸亭。

      ——胡贵程《题邵阳市北塔区北塔》

      道归何处?所欣天地一城,城中一观;

      我至其间,恍觐神仙三岛,岛上三清。

      ——张先军《题邵阳市双清区玉清宫》

      北宋王安石有诗云:『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七律《读史》)有精神的楹联,或者说立起精神、精神饱满的楹联,有品位,可品味,耐寻味,振奋人,鼓舞人。袁静林等题景楹联有精神,更能够让读者、观赏者在某一名胜景点观看实景、欣赏楹联后挺起精神,抖起精神。

    四、题景有忌

    题景成联时,忌让老套、空泛、口号、广告之联句联语出手,以免读者、观赏者于景前生厌,拂袖而去。

      邵阳地区所征各组名胜景点楹联体现了当地楹联文化事业的群众性以及联人队伍浩荡的阵容,不少作品体现了楹联文学水平的高端,但不可否认其中不足,即精选不够,故而使一些老套、空泛、口号、广告之类次品上了台面,使观赏者看了似有浮沙迷眼、败叶伤怀之痛。

      楹联文学,比起诗词、歌赋、文言散文、古典小说等传统文学样式,字数少,但自然与人文元素含量大、寄托思想高,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意。《红楼梦》里大观园工程告竣时,贾政偕众巡景,点景命题额撰联前曾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话里关键词即景点景区无文字便『无趣』,有则便『生色』。可见,景点景区楹联要求作者从其景状景态景象景意里选择一个侧面,或探进一个深度,由此提炼并摄取出一个思想感受或一个文化视点或一个精神意象,实可避景点『无趣』,为景点『生色』,同时给读者、观赏者以视觉吸引力、心灵感染力、文化震撼力、精神振奋力。

      景点景区楹联的撰写与刻挂目的在于让读者、观赏者从联句联语里悦目赏心,得到大自然及其人造景观所寄托所给予的思想启示与精神感化,如果作者思想贫乏、语言单薄以至整个作品品低味寡,非但不能够为景点景区招徕观赏者,反倒令其『吐槽』,于己——徒劳无功,于景——事与愿违。

      本文标题:眼前风景美 笔下意蕴丰——湖南邵阳地区名胜景点楹联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641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