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心 灯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441
  • 文|马基兴

      因为祖上三公的缘故,我与《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对联》杂志以前的名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三公是远近闻名的对联写手,红白事对联信手拈来。记得1994 年寒假,八十多岁的三公对我说:“很久以前,村民是到外村请先生写联。有一次人家不便,造成婚宴贴不上对联,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更成为那一代村民的痛!要知道乡下婚宴不贴对联是失礼,更是大忌!”

      三公拿出一本《对联》说:“这本杂志能够学到很多知识,用心看就会写联。”当时我很好奇,看一本杂志就能写对联?不需要教么?三公看出我的困惑:“三公老了力不从心,你坚持订阅,一定会写联!”

      我那时想法简单,先订阅,哪怕学得一点皮毛,至少无需求人写联。从那时候起,我委托隔壁经叔,帮我与三公订阅《对联》,我们祖孙三个一齐阅读探讨。

      1997年,行囊里放几本《对联》,我去珠海,一边打工一边阅读。异地他乡,我并不觉得寂寞。无论是简易工棚还是工厂宿舍,累了困了,总有《对联》慰藉我的心灵。孤寂的夜里,工友早已进入梦乡,我却遨游联海,沉湎其中。《对联》如一盏明灯,照亮我打工的夜空。

      什么时间来新杂志,我惦记于心。印象中,杂志只有一次迟到。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第6 期杂志迟到了。邮局答复:“杂志早已发出,途径何处无从查找。”国难当头,在漫长的等待中,杂志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长途跋涉,一个多月后终于来到我的面前。收到杂志的那一刻,我如同见到久违的朋友!

      2010年征订,我与投递员有个小插曲。当年邮局实行上门揽业务制度,投递员上门收钱,一来二去,与投递员相熟了,我热心地当一回月老,牵线他和公司文员,差一点成就了一桩好姻缘!

      读杂志,我收获了知识。杂志开辟有丰富多彩的栏目。随着知识的累积,我学会了炼字。我曾写过一联句“莺唤绿城绿”。一开始用“莺唱”“莺舞”,我总觉得少了点韵味。忽然想起杂志里曾有对“唤”字的解释,“唤”有声声呼唤的意思,于是“莺唤绿城绿”就出来了。这就是常年阅读杂志的效果啊!有了一定的对联知识,我不负当年三公的期盼,成了老家写联的常客,把楹联之花,点缀在横县老家的山山水水……

      读杂志,我收获了良师益友。2011 年,我从杂志上见到来自横县的韦代森老师,我无限惊喜。“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共同探讨对联知识。通过杂志,我拜读林小然、刘红波、周继勇等广西大神,他们的作品令我佩服。杂志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读杂志,我收获了信心。我是个农村出来的打工仔,一直卑微地穿梭于繁华都市。自从汲取了杂志的营养成分,羽翼渐丰,信心满满!记得2009 年杂志刊登山西古县牡丹征联,美丽的牡丹花吸引了我的目光,头脑发热投了一稿,没想到得了个优秀奖,这是我以前想都没敢想的事情。2015 年梅州客天下杯抗战胜利70 周年征联,我也幸运地拿到等级奖。2019 年山西运城首届农民楹联大赛,作为优秀作者,我来到了运城,有幸见到了杂志的主编和众多联友,激动万分。那次与联友同游永济鹳雀楼,感慨万端,触景生情写下一联:

      欲收三省景,恋白日依山,脉脉黄河伸臂抱;

      永济万方民,引嘉宾鼓掌,声声鹳雀为谁鸣?

      《对联》亦师亦友,一路走来,我从一个联盲,到能够写一些联句,拿一些小奖,是《对联》带给了我信心与希望。

      人海茫茫,诸多不易,一路跌宕,一路悲喜,总有《对联》为我点亮一盏心灯。

      本文标题:心 灯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6993.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