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从古代礼仪中得到现代道德素质提升之路
林婷婷
本文是通过对古代礼仪的研究从中得到对现代道德素质的提升。选取与人们一生息息相关具有仪式性敬畏自然同时对现代道德提升具有意义的古代出生礼、冠礼、婚礼、葬礼进行研究,礼仪的特点,有演变,有概括,有侧重。从中选取出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得到仁爱孝悌、诚信修睦、尊重老幼、敬畏自然等。以礼仪的形式得到美好道德的核心,从而延伸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最终提高现代人道德素质修养。
出生礼 冠礼 婚礼 葬礼 现代道德素质
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仍有所存在,只是被不断简化,同时照搬照套,没有明白其真正的精神文化和所要表达的意义。还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是礼仪之邦我们怎么能够不继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首先传统人生礼仪也是一种自律的行为,自律可以完善自我,自我超越;其次礼仪注重形象和形式的美,从审美的角度来塑造人格;最后礼仪通过一系列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提高道德素质。这就是我通过古代传统人生礼仪来提高现代道德素质的缘由。
一、出生礼和冠礼的特点研究及对现代道德的意义
(一)出生礼
从古代开始就对生命的诞生有着崇高的敬意,过去由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生育的存活率低,于是出现各种求子,或婴儿出生后保其健康成长的活动。比如高媒之祭就是关于古代的乞子礼仪,高媒是古代掌管人间生育的女神,还有关于送给新婚夫妇石榴,因石榴多子暗含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让妇女佩戴萱草,萱草别名宜男草,是希望妇女能生出一个男孩。出生礼中的洗三朝、百日礼、抓周等活动都体现对幼小生命的美好祝愿。1、洗三朝
三朝洗三,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叫做“洗三朝”,通常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艾有辟邪杀毒的作用,前来祝贺的亲友会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放往澡盆中,洗婆边洗澡边根据亲友所投物品的不同念不同吉祥话。
2、百日礼
在婴儿百日举行百日礼又叫百睟。从宋朝开始出现的百日礼俗,百日礼通常在婴儿出生的第九十九天过,常常由姥姥姑姑等亲密的亲戚送礼,一般是食品或者小儿的衣裤。在百日礼中最有特色的是百家衣和百家锁。百家衣状如僧衲,是由各种颜色的碎布头拼接而成,不一定是来自百家但是集布的家数越多越好,一般紫色的布块比较难找,因为紫谐音子,如果把紫色布块送出去意为送子,人们多认为不吉利,因此这个颜色的布块只能到孤寡老人家去讨。穿百家衣意为长寿,也意为孩子在众人的帮助下健康成长。有的孩子穿到周岁才脱掉。百家锁也叫长命锁(索)或百家练,在各个地区的叫法都有点不一样。百家锁旧时常由家人一家一户讨一文钱然后用红线串起来挂在小孩的脖子上,用百家的福寿锁住小孩的宝贵生命。但多为银制,上面通常有字也有图案,文字常常长命富贵,长命百岁。有些人家嫌麻烦就直接拿一二百文和乞丐交换然后制锁给孩子佩戴。到小孩满12岁可不佩戴,因为古代民间认为小孩在12岁之前魂魄是不全的,容易受惊或被恶鬼抓走或拐走,12岁后魂魄健全则可不带。
3、抓周
抓周又称拈周、试周、试睟、试儿等到了婴儿满一周岁,就是小孩生日的那天摆象征士农工商的器具于案上,这之前要把小孩梳洗完毕穿新衣抱到桌上,凭小孩本能随意抓取,大人认为小孩所抓取之物有象征意义,比如如果抓到毛笔,将来必为文人,所取者为算盘则可能为商人,所抓如果为吃食或者玩具代表有口福或者懂得及时行乐,抓周表达长辈对小辈的光明前途寄予希望,同时也是对小辈一周岁的美好祝愿。
(二)冠礼
在古代对男子的冠礼十分重视,皇帝在举行冠礼时常常大赦天下。冠礼常在男子二十岁举行,在古代举行冠礼的仪式常分为五个步骤。1、选择吉日
因古代人十分迷信占筮,因此这日期选择常常通过占筮。
2、加冠
在古代加冠是要依次戴上三顶具有不同意义的帽子。第一顶是缁布冠,戴上这顶冠意为有治人的权利或从政。第二顶的是皮弁,表示到了参加兵役的年龄和背上保卫家国的责任。第三顶是素冠是一种普通的礼帽,意为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3、取字
字是用来表明其德行也便与平辈人称呼,因为在古代通常只有长辈可以叫名,字在冠礼上由父亲或者长辈取。冠礼上取字的内容包括了对弱冠之人的品格和人格的期待如“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种种祝辞大意为在这美好的时刻你成年从今以后可以享受成人的待遇,承担起成人的责任,也祝愿你福寿富贵具全。
4、拜谢长辈和德高望重的长者
首先要于内庭拜见自己的母亲感谢母亲的生养教导之恩,然后拜见兄弟姐妹。
5、答谢酬送正宾和赞者
先是父亲向正宾敬酒,然后接受回敬,最后家属成员和加冠者一起感谢前来参加加冠礼的正宾和赞者,送至门口,再拜。加冠者家庭为了表示感谢常又送礼到正宾府上。至此加冠之礼结束。
(三)出生礼和冠礼的分析及其对现代道德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出生礼仪中对孕妇也是有要求的认为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到尚未出生的孩子,因此在汉魏时人们就很重视胎教,要求孕妇在言行举止方面要行坐端严,性情温和,常自处于静室,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对孕妇的要求都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行,家教的要求。在百日礼中的百家锁和百家衣蕴含着浓浓的乡情世俗和对自然的敬畏,呈现出厚重的人文底蕴。这些仪式从本质上反映出对生命的呵护和尊重,这是一种多么值得珍视的价值理念。古代的冠礼意味者成人社会对已加冠成员的接纳,同时也体现在称谓和服饰的变化。在夏商周时期,礼和仪尚未分离,通过仪式就知晓其意,整个社会都能以礼行事互相尊重。在秦朝到明代冠礼的外在形式更加得到完善,外在形式会影响内在,最终成为规范外在的行为准则。冠礼重在立人之志,从内心树立明德之志。孔子的门徒子路在卫国的内战中系冠的缨被人砍断,就为了守住自己气节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冠礼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有助于青年人提高责任担当,形成独立人格。为青年人举行冠礼从本心出发告知青年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二、古代婚礼对现代道德的影响
(一)古代婚礼特征进行概述
1、纳采首先男方请媒人以活雁作为礼物向女方家提亲,有“纳其采择之说”提亲用雁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雁是顺手阴阳,往来有信,表明媒人讲信用且可以对此事负责到底可以放心。二是表明提亲的男子剽勇,可以依靠,因为古代重视“射”艺。
2、问名
在女方家接受见面礼之后,媒人就可以问女之姓氏和名。周人恪守同姓不婚。问完名后拿到祖庙算卦是否适合成婚。
3、纳吉
关于上次占卜是否顺利的结果,如果顺利常送只活雁告知女方,在后代的“报婚书”,“过细帖”,“传庚”这些都是由这项礼仪演变而来。
4、纳征
男方到了这一步意味着可以订婚了,将聘礼送到女方家。“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标志着婚姻的确定。
5、请期
男方初次选完的完婚日期,请媒人告知女方,请女方定夺,古有:“必请者,男家不敢自自专。”女子则再三推辞不敢。在古代时间,常选在秋后,因为秋收之后,粮食富余,辛苦劳作的人们可以放松休闲娱乐。诗经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亲迎
新郎到女方家迎接新娘,诗经云:“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在上车之前母亲亲自为女儿系好佩带,表示此女到男方家后能操持家务。
以上的六礼到“亲迎”只是婚礼的开始,还要共牢而食,就是夫妻双方共同食用一牢之食,牢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
在汉代,还有撒帐的习惯,女宾或司仪边唱象征吉利美满的歌谣,边向帐中抛酒金钱和彩果,饭后饮合卺(jin)酒,是本为匏(pao),一剖为二,两柄相连,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后世改用杯盏,称为交杯酒。而后还有结发仪式,女子订婚后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已经有成婚对象,这个行为称作叫做笄(ji)礼。到成婚那一夜,由新郎解下,后渐渐变成从新郎的头发上取下头发,让新娘把这两个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表示同心,此行为称为结发。苏武留别妻中有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然后就可与丈夫同居,成为夫妻。婚礼中重要的环节成妇之礼,就是拜见舅姑。在新近的第二天早晨,鸡鸣即起,盥洗干净,梳好发簪,插上笄钗,衣着整齐,才能去拜见舅姑,还要带上从娘家带来的礼物以讨公婆欢心。
入门的第三日行庙见之礼,拜见列祖列宗的牌位,表明新妇的身份得到承认正式成为家族中的一员。古有话“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宅,示未成妇也。”
(二)古代婚礼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古代婚礼,“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古代婚礼对个体而言是对他者的接纳,自身的完善,从而使双方成为一个整体性存在。体现了夫妇双方传宗接代的光辉使命以及在家庭社会的责任方面共同承担、相互扶持。古时候也借助这仪式来进一步确立成人意识,同时借助这个仪式来实现夫妻二人社会角色的转换,相当于地位的确立。尤其是新娘,因为新娘要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婚礼作为一个程序性的仪式,使新娘接受和获得新的角色。最终使得新郎新娘的观念所为处于稳定的状态,达到角色的转换。最重要的一点,借助仪式来确认婚姻的稳固性与合法性。隆重的婚礼告知社会,使婚姻处于社会的承认和监督下,从而达到更难分离的目的。对于新郎新娘双方也能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三、古代葬礼习俗的特点及对现代道德的意义
(一)关于传统葬礼仪式列示
1、停尸仪式对于病危而无望康复的人,居于正房,家属要在旁边守候,用质地很轻的絮丝放上临终者的口鼻,检验是否断气,常常在未断气时就穿上寿衣。在民国时期仍追崇古礼,男性穿黑色布鞋,女性穿蓝色布鞋,穿传统样式的服装,以免远古的始祖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予认祖归宗,但这个更衣之礼一般来说地方性很强。用水清洗尸体,在于让死者干净去到阴间。沐浴更衣仪式后常有饭含仪式,将角柶(si)插入死者口中,使嘴张开,常放入生米或贝。所谓“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
2、报丧仪式
就是将逝去的消息报告亲友。
3、招魂
拿着死者衣服站在山麓或屋顶上面向幽冥所在北方呼喊死者的名字。
4、做七和吊唁仪式
一般说来人到死后七天才能断定真的死了。做七时人们常常请僧人来做佛事,能够超度亡灵以便能更好的投胎。唁是指亲友借到讣告后来到死者家中吊丧,安慰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对前来吊唁的人行礼并且答谢。在这里,死者家属所穿的衣服十分有讲究。分为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si)麻这五种。《礼记·丧服四制》中“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所穿衣物的不同表示所服丧的时间长短不同,同时所着衣物的质地也不同。衣物质地越粗服丧时间越长,说明与死者的关系越亲密。
5、小殓和大殓
小殓在死后的第二天举行,将尸体迁于小殓床上,开始安排灵座和铭旌,铭旌的帷帐常放于堂前西阶用竹竿挑起细长的帛条,在小殓上亲属要不停的大哭,表示悲痛至极。大殓又称入棺、入木,进行收尸入棺,代表着死者将永远与活着的人隔绝。大殓是在小殓后的第二天。棺材木多用杉木或者松柏打造常有长寿之意。棺木表面涂以黑漆,棺内常用谷草、黄纸等铺有让死者升天之意,也常放入陈石灰。有的家属希望死者在阴间可以也过上好日子,就让外财入棺,引得盗墓者觊觎。
6、出丧、哭丧与下葬
出丧又称出殡和送葬。出丧的日期选择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刚柔日的选择,在出丧的路上有的人家会进行路奠,设帷帐在城外路旁,这其中之意是包涵对逝者灵魂和其他灵魂的一次祭奠。在出丧时哭丧最受重视,往往越嚎啕大哭,越得邻人称赞,让死者在黄泉路上得响天彻底哭声相伴不觉得孤单,还有关于出丧的排场,这些都是生者的活动,是生者家中财力的表现,也是最后一次在众人的眼中表达孝心。各地下葬的风俗各异,在各个朝代各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下葬方式,比如土葬、火葬、塔葬、野葬、风葬、悬棺葬等等。汉族主要实行土葬,认为入土为安。下葬的时间常选在太阳下山时,当灵柩稳落下去之后,亲属要抓土扔到灵柩上。民间习俗认为下完葬亲属回去禁止回头,因为回头会造成死者不安息,这样对生者还是死者都不好。最后回家要用水洗手,有些地方用酒洗手,认为这样可以去除晦气,家中不再死人。
(二)葬礼的作用及对现代道德的意义
首先不能否认古代葬礼存在弊端,比如在守孝时间过长,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劳动,或是在棺中放置财务,引起社会不安定等。但是很大程度上的仪式是要提倡的,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保留精华,去掉糟粕。从而更好的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丧礼仪式体现了中国的孝道,古人的孝分为事生和事死两个方面葬礼仪式是古人尽孝的最后一个方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表达了孝心,也教育了后代怀有感恩之心懂孝知礼,从实践上言传身教。古代的丧礼也反应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我国历来讲究天人合一,这其中包括了人自身的和,人和社会的和,还有人和自然的和,人们借助葬礼发泄情绪,净化身心这是自身的“和”;人们通过葬礼进行社会交往和实践这是社会的“和”;人们通过葬礼表达了对大自然和未知的敬畏这是人与自然的“和”。(指导老师:龙治江)[1]王薇.古代冠礼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J].中州大学学报,2005(02):34~36.
[3]丁成际,成守勇.生命之完足与他者的接纳——从《礼记》看古代婚礼的意义[J].现代哲学,2012(04):99~104.
[4]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5]王铭.开路神君:中国古代葬仪方相的形制与角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6~125,159~160.
云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