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个体心理机制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368
  • 孙 菱

      浅谈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个体心理机制

      孙 菱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会了解社会思潮,以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让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内心认同。本文是以社会思潮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思潮 大学生 思想行为 个人心理机制

    一、前言

    社会思潮是社会在某个阶段的主要思想,以社会为基础,展示某种意识形态,影响社会整体思想的变化,互相渗透。高校是社会思潮主要集中的区域,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价值追求还有待稳定,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且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也具有渗透范围广、感染力较强等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行为。

    二、触发机制

    (一)认知契合

    认知是人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理解,所以,社会认知是把社会对个人的刺激综合加工,形成自己对社会的基本印象。现在,我国改革逐步深化,很多社会思潮是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出现,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大学生的基本认识。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受个人主观因素与周围环境因素的限制,随波逐流,形成跟风现象,并且社会思潮通常会用领导者、网络媒体传递给大学生,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语言,与其认知方式相符,降低了认知的难度[1]。

    (二)困惑解释

    当大学生遇到思想、行为的困惑后,可以用社会思潮解答,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主要表现的方面包括: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消除大学生的迷茫,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其行为可能与社会发展或与朋友的认知不符,对于这些不符的行为,可以用一部分社会思潮解释;解决社会问题,我国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社会思潮的理论与观点较为片面,评价方式单一,这些理论将成为学生批判的切入点,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三、动机机制

    (一)激发学生

    现代大学生有独立的个性,向外张扬,且长期处于时代发展的前端,而社会上的一部分社会思潮能够充分激发出大学生的个性,符合学生的需求,让其适应社会发展,树立社会理想;极端化的社会思潮可激化社会的极端情绪,引导大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满足大学生的求知、交往的欲望,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目的是促进社交,与其他人有思想上的共鸣,找到归属感。

    (二)用动机驱动

    某些社会思潮会批判社会主流思想,这些思潮对学生的影响是,使学生更加理解社会形态,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这也可以解释学生新潮的想法,在众多学生中形成优越感,自主体验。而众多大学生对同一个社会思潮的认同,可让他们自发组建一个小组,有集体从属感。

    四、加工机制

    (一)形成认知编码

    认知编码的形成,是大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思潮的表象,用言语系统表述。其中,对表象的分析是在表象系统内完成,处理非语言因素,而言语系统主要用于解读语言信息,形成心理表象和言语。心理表象是具体的表现,而言语多以概念为主,所以,观点鲜明,并用不同语言表达,更有利于大学生记住这些信息,重新整合[2]。

    (二)对观点加以整合、同化

    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价值观的树立共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服从,其次是同化,最后是内化,在服从阶段时,人们是在压力的威逼下顺从,慢慢接受其他人提出的观点,将其同化,而把同化后的观点加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是内化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大学生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接受哪些信息,或是把接受的信息不同方式整合。

    五、调节机制

    (一)预测情感的变化

    人情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其判断的准确性,需用相应的策略积极应对。社会思潮包含了社会的发展、利益维护等,是大学生主要关注的内容,很容易引发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网络言论的发布,这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原因之一,深化思潮的渗透。

    (二)用信念引导

    信念是个人做事遵循的标准,具有主观倾向性,是一个人想法的表达,从个人行动中体现出来。大学生的信念非常明确且坚定,可在大学生情感调解中应用,对社会思潮有长时间的关注,就像是民族信念,大学升树立这个信念后,会为民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这一观念也可能向负面方向转变,变成民粹主义。同时,其也会用意志调控。意志是一个人行为的引导,控制心理变化。对于当下多种社会思潮共存的局势,大学应选择可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的观念,将其内化,有正确的意志。

    六、结语

    上文从四方面阐述了个体心理机制,包括触发、动机、加工、调节,指出是社会思潮能够帮助大学生解答疑惑,给其积极正面的引导,从众多社会思潮中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观点,并把它内化,树立社会理想。

      [1]高晓斌.文化全球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3(09):315~316.

      [2]李淑云.消费主义思潮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内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20~23.

      上海大学)

      孙菱(1983-),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本文标题:浅谈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个体心理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431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