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1771
  • 赵彩君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赵彩君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压力。在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具有一定特殊性。流动儿童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心智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发挥社会工作干预的作用。本文将具体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工作干预,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流动儿童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干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加快了人口迁移速度,农民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居民从落后城市迁移到发达城市。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数量的流动儿童。这些流动儿童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并不能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长此以往,流动儿童将出现心理问题,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必须开展社会工作干预,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理论概述

    (一)社会适应力

      所谓的社会适应力,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时代不断更迭,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个人要与时俱进,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现代生存技能和方法。社会适应力是个体生存的前提,只有融入社会环境,才能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不仅包括现代市场环境、政治环境,还包括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1]。对农村社会环境和城市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和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力较低,在融入城市环境中会出现不安心理。

      (二)社会工作干预

      社会工作是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群体工作。社会工作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随着社会理论的不断成熟,社会工作的价值日益凸显。社会工作的主体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内容是扶助社会弱势群体,而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现代理论知识,具备现代工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弱势群体脱离困境,使弱势群体重拾生活信心。

    二、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一)学习能力较低

      首先,我国流动儿童的学习能力较低。流动儿童初入城市,与城市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别。农村学习模式和城市学习模式迥异,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流动儿童并不能完全理解课堂内容,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农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大部分教师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知识记忆和重难点背诵。与农村相比,城市的教育条件非常好,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对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可以发现44%以上的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超过40%的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较低。

      (二)人际关系单一

      其次,我国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单一。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同,流动儿童自幼生活在乡村,而城市儿童自幼生活在温室。在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下,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朋友圈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城市儿童的伙伴很多,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城市儿童会形成小群体,将流动儿童排除在外。流动儿童的伙伴很少,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流动儿童会脱离人群,选择默默离开。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同学关系相对疏远,在遇到生活问题或学习问题时,不愿意寻求城市儿童的帮助。一些流动儿童比较自闭,不仅远离同学,还会逃避教师[2]。

      (三)心理问题严重

      再次,我国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严重。流动儿童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心理和智力并不成熟,抗打击能力相对较弱。流动儿童的父母是城市中的弱势力量,流动儿童是学校的弱势力量,这使得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对现有的一切患得患失。大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都是农民工,为了在城市站稳脚跟,他们不得不拼命劳作,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这些父母很少与流动儿童进行交流,甚至与孩子们“零交流”。流动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又与同学、教师关系疏远,一旦遇到问题,便会对自己进行道德批判,自怨自艾,失去学习与生活的勇气。

      (四)城市生活不适

      最后,我国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不适。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完全不同,农村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友邻关系良好。城市灯火通明、繁华热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淡漠。在进入城市后,流动儿童需要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在城市中需要遵守很多规则,比如过马路要遵循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要遵循文明规则等。流动儿童长期处在自由的乡村环境中,对规则的认知水平较低,并不能完全遵守城市行为规范。此外,城市的人际交往比较复杂,流动儿童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交际文化等等,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

    三、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工作干预

    (一)影响要素

      首先,流动儿童的个性特征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流动儿童的个性特征直接关系着其对城市的态度,一般来说,流动儿童越活泼,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流动儿童越封闭,社会适应能力越弱[3]。很多流动儿童比较自卑,对他人言谈非常敏感。当进入城市社会后,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会越发严重,对他人的戒备会相应增强。短时间内,内向的流动儿童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去,也很难在城市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应该分析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把性格较为内向的流动儿童作为干预重点,增进流动儿童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其次,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环境直接关系着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果流动儿童生长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会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如果流动儿童生长在动荡复杂的家庭环境中,会出现冲动负面的行为。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为农民,这些父母对孩子们采用简单的教育方式,或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是对孩子过于苛求,使流动儿童逐渐陷入失衡状态。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影响了流动儿童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流动儿童与父母的关系越亲密,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越和谐。家庭情感会作用于社会情感,只有家庭情感饱和,才能突出流动儿童的社会性。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社会地位,流动儿童的家庭越富裕,成长条件越优越,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应该优化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加深父母的认识,让流动儿童与父母进行平等对话。

      再次,流动儿童的学校环境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流动儿童长期处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环境对流动儿童有着重要的熏陶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打破了流动儿童的传统教育桎梏,出台了新的接收政策。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后,可以选择就读民工子弟学校或普通公办学校。值得注意的是,流动儿童的接收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学校都没有扩大接收范围,对流动儿童进行公证考核。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比,民工子弟学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民工子弟学校获得的办学资金较少,基础设施并不完备,很多流动儿童对学校逐渐失望,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民工子弟学校的身份同志问题非常严重,流动儿童被贴上“外来者”的标签,对城市的归属感会不断降低。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应该助推国家最新接收政策,加强民工子弟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认同感。

      (二)重要举措

      首先,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发展,应该加大社会工作干预力度。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社会处于边缘地位,大部分流动儿童家庭面临着生存困境,温饱需求尚不能满足。流动儿童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身心还没有完全发育[4]。社会工作者应该呼吁社会救助的力量,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工作者应该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志愿者的注意力,让志愿者深入到流动儿童帮扶工作之中。第二,社会工作者应该联合大众媒体,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与流动儿童成长相关的信息,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第三,社会工作者应该组织开展社会活动,邀请流动儿童作为活动嘉宾,增强流动儿童的归属感。

      其次,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发展,应该联合儿童家庭干预。上文已述,家庭环境会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父母教育的作用,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流动儿童的父母比较忙碌,生活工作压力比较沉重,亲子沟通的机会很少。社会工作者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亲子机会,让他们了解子女的成长现状。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工作者应该组建亲子小组,开展亲子游戏、亲子活动,邀请流动儿童的父母和流动儿童一起参加。第二,社会工作者应该开展区域性讲座、座谈会、演讲等等,吸引更多流动儿童父母的注意力,让流动儿童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第三,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流动儿童父母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为流动儿童父母普及现代教育方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第四,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支持,改善叛逆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流动儿童进行德育教育。

      再次,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发展,应该介入个案小组工作。除了家庭环境外,学校环境也会对流动儿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介入个案,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工作者应该征求学校的同意,在学校开展小组工作干预活动,如“流动儿童风采大赛”、“流动儿童辩论大比拼”等,让流动儿童重拾自信,在舞台上散发魅力。第二,社会工作者应该对部分内向流动儿童的资料进行收集,诊断流动儿童的心理病因,制定社会工作干预目标,规范干预流程。第三,社会工作者应该和学校教师进行密切配合,让教师为流动儿童提供表现机会,让流动儿童与其他同学进行小组合作[5]。

      此外,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发展,应该形成社会支持体系。除了家庭扶助和学校支持外,社会帮扶也具有突出功效。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社区力量,形成社会支持体系,让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到社区环境中。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工作者应该在社区定期举办夏令营活动、书法绘画活动等等,对流动儿童免费开放。第二,社会工作者应该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在社区开展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让流动儿童自觉参与到社区事务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压力。在人口迁移过程中,

      流动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适应力较低,在融入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必须开展社会工作干预,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力。

      [1]刘冰倩,苏果云.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以中央财政支持农民工子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示范项目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3):188~191.

      [2]李丹,吴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情绪干预研究——基于小组社会工作行动干预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6(03):44~51.

      [3]王淑玉,李晓明,赵丽,李建红,潘玉夏.重度听力障碍儿童听觉干预后非言语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03):225~227.

      [4]王晓芬,周会.流动儿童早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状——基于江苏省N市6所示范园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20~24.

      [5]刘艳,查树伟,陈银花,王京玲,曹扬,徐晓燕,刘启兰.江苏省有代表性地区4~7岁儿童智力发育和社会生活能力筛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6):498~500.

      天津理工大学)

      赵彩君(1992-),女,山西平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政策实施与评估。

      本文标题: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560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