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荣
超越全球史与世界史编纂的其他可能
张 荣
本文简单分析了全球史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后殖民视角下的世界史和跨民族史与区域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提出了一种超越全球史与世界史编纂的其他可能,承认全球时代历史差异,加强全球性进程和地方文化差异之间的联系性,降低强调一致性和整体性全球史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历史记录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全球史 世界史 编纂
全球史是世界史编纂的一种方式,有着全球化的视角,重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互,能够实现对世界史研究的丰富和深化,保证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今社会人类发展的需求。当前社会上,历史学家对于全球史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但是直到今天,全球史还很难实现对人类历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全面、完整反映,存在有以单一叙事取代多元叙事等问题。在世界史的编纂方面,如果不重视人类历史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那么会排斥其他地方经验方面的叙事,同时还很难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开始重视对全球史的反思和批判,但是更多的贴上西方意识形态以及殖民主义标签,导致其过于情绪化。只有对其内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追溯其源泉,将其纳入世界史编纂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发现世界史编纂的局限性,才能够更为客观的发现全球史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全球史及其存在的问题
世界史、全球史这些试图描述人类、地球以及宇宙方面的历史,都可以将其归纳为普遍史。从本质角度而言,普遍史属于一种历史哲学,不仅有着再现和描述历史的作用,同时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和预言。早期普遍史,比如说基督教时代普遍史,其主体更多的是基督教的胜利,对过去问题的描绘和再现,都可以将其看作是对基督教胜利的预测和预言,以过去历史为未来的成功做铺垫。大历史是普遍史的最新形式,同样有着十分明显的预言特点。与早期普遍史和现代大历史相比,全球史在预言性方面也存在着强烈的历史必然性追求,很多全球史论著在叙述人类整体发展的过程中都夹杂着一些对未来的判断,比如说世界各地的人们最终将会走向统一,整个历史一直都有着这方面的特点。为了提高这种预测的可能性,全球史史学家在历史的编纂过程中需要有着时间以及空间方面连贯性的特点,将全球史的成因推向过去。全球史的源头往往在司马迁和希罗多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意识并非现代文明所产生的,早在古代历史学著作中都已经成型。尽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历史学家将全球史谱系完整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同样会影响到全球史的叙事。
全球史立足于现在讲述全球叙事,主要是为了将人类过去全球性与人类全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史学家们专门选择一些有着历史代表性和一致认识的事件,重现编排和组合,忽略了一些有着差异历史现象以及体现历史多样性事件。尽管有史学家承认人类历史方面的破碎性,但始终坚持认为这种破碎在未来必将统一。在这种全球史叙事中,全球史史学家们更多的呈现出一种一体化,将其中的反体制力量排除在外。
二、后殖民视角下的世界史研究
将后殖民主义视角最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印度历史学家不断努力研究的结果,以“庶民研究”为代表,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停止,但是还存在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后殖民史学”由“庶民研究”衍生,当前已经成为一种公认史学形态。对西方历史知识体系的挑战是后殖民史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批判启蒙运动时期所诞生的历史主义,对理性以及进步历史观持反对态度;其次,否认历史发展总体性,更多的强调历史的多样化和历史差异;最后,拷问了西方在历史中的话语权,对其合理性以及客观性提出质疑,现阶段的后殖民史学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第三世界背景的知识分子,很多欧美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将其作为一种分析历史的手段和工具。从世界史的研究方面而言,后殖民史学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殖民主义置于世界史中进行考察和审视,以往的研究更多的重视殖民主义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后殖民史学与其有着显著地差异,更多的是研究宗主国对殖民地认识和想象与殖民地之时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权利运作情况。比如说伯纳德·科恩的《殖民主义及其知识形式》,通过对英国殖民者针对印度知识方面的整理和分类,将英国文化、政治霸权控制在印度的发展细致全面的描绘出来。
后殖民史学对世界史的另一种尝试就是考察历史殖民帝国主义,同时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帝国史”的兴起和发展,多远文化以及多远民族以帝国为聚合体,在权利方面有着普世性要求,其研究以全球联系无法回避问题为主。现阶段在帝国方面的研究,已经打破了欧洲或者单一民族的限制,更多的是探索帝国内部多样性以及帝国全球秩序方面的特点和关系,。后殖民史学则关注帝国如何借助其机构行驶权利,同时研究地方如何抵抗这种帝国权利。世界历史中在权利方面的问题其复杂性和深度要远远超过跨文化交流以及大规模贸易。
另外,帝国视角方面的世界史研究还可以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图景或者世界网络。与双向和单向联系不同,帝国网络有着非常大的复杂性,不仅有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存在有帝国内部不同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不同帝国之间的竞争联系。在这个网络中,包含有方方面面的合作、抵抗、协商以及妥协。帝国网络中的主体,不管是在殖民地方面,还是在宗主国方面,都存在与彼此依赖、相互构造的关系。虽然殖民地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宗主国影响,但是宗主国同样会受到殖民地的影响,比如说大量的殖民地居民流入宗主国,导致宗主国的人口构成发生改变,还夹杂有意识、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内在文化形式,既影响到宗主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使其
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于单一全球叙事不同,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关系更能揭示当前历史的复杂性特点。
三、跨民族史与区域史研究
跨民族史与全球史视野存在有较大的区别,其研究的基本单位为民族或者民族国家,更多的强调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就空间角度而言,跨民族史对象可以是相邻的两个或者多个民族,同时也可以是不相邻的民族。民族之间的界限不仅有文化方面的边界,同时还包含有政治方面的边界。不管何种形式,我们都可以将跨民族史看做是世界史新范式,兼顾民族国家历史背景,研究跨越国家边界的互动和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全球史与跨民族史之间存在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是跨民族史的研究尺度相对较小,仅局限在局部地区或者某个地理范围,在这种视野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生层次的研究地方特点,结合宏观叙事与微观研究于一体。
区域史与跨民族史的研究方向较为类似,但是还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有专家指出,区域史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超过民族国家边界的区域史,另一种是国家民族内部的区域史。前者更多的强调民族史与全球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后者更多的强调民族史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不管何种形式,都是借助某种政治经济或者政治途径与全球史联系在一起。
当前西方国家在区域史方面的研究,有着一项非常突出的研究热点,即大西洋史。大西洋史研究的重点是在早期美洲、欧洲、非洲及其殖民地所构建的文化经济之间的联系。大西洋史在世界史编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会直接影响到大西洋不同组成历史以及大西洋完整体系的历史。
四、结语
不管是后殖民视角下世界史方面的研究,还是在跨民族史以及区域史方面的研究,其本质上都是对全球史的纠正,减少全球史在整体性以及一致性方面的侧重,提高对点差异和多样化的重视。全球史叙事与任何一种形式的历史叙事相同,都是建立在不同个体经验和集体记录的基础上行,在进行跨文化互动方面的研究时,全球史史学家必须要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加强全球性进程和地方文化差异之间的联系性,降低强调一致性和整体性全球史的影响。从这方面角度分析,编纂一部较为客观的全球史,就必须要承认全球时代历史的差异。[1]花琦,刘青秀,等.环境史作为世界史新编纂模式的演进[J].宜宾学院学报,2013,13(05):42~46.
[2]黄进兴.从普遍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兰克史学为分析始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2):54~67.
[3]张乃和.近代英国首部集体编纂的世界史初探[J].世界历史,2015(05):131~137,160.
[4]严润成.全球史观视域下的高师院校世界史教学[J].教育评论,2014(09):108~110.
[5]朱莉丽.“世界史/全球史语境中的区域史:文化史的专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01):68~71.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