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勋
浅析体育运动与幼儿健康的关系
高 勋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体育与健康作为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体育运动与幼儿健康的关系、幼儿健康知识,以及影响幼儿健康的各类因素,为体育活动更好的服务于幼儿身心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体育运动 健康 知识 因素
一、体育运动与幼儿健康的关系
(一)身体健康应从运动开始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生命需要运动”,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被公认是维护身心健康的最佳手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之初,即在全球范围开展“健康为大众”的运动,旨在动员人们为健康而参加体育运动。每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仍取决于自己,如何把这样的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最简单有效的防范措施便是从运动自己的身体开始。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运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正确感知世界,对幼儿智力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2、体育活动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活动类型且游戏可满足幼儿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也是幼儿通向现实世界的纽带,可以很大程度地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对于不同项目体育活动,幼儿所擅长的和表现的也不同,尝试和参加不同的趣味项目,能够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在其中表现不同的自我,充分发挥自我个性。
二、幼儿健康知识
(一)健康的概念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等。
(1)身体健康(生理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能体重等因素。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发育健全,具有适应能力的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努力追求成功。
(3)社会健康:也称社会适应性,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4)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道德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学前儿童时期正是个体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极为必要。
三、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又称为健康行为因素,是指因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健康带来不利的因素。“胃口好,身体棒”、“孩子胖乎乎的才是健康的,尤其是男孩子,就应该胖一点、壮一点”这种观念已经扎根在很多人的心中。相反体育锻炼却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老是担心孩子会累着、摔着,往往是稍微运动下就被家长匆匆喊停,致使现在的“小胖墩”越来越多。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广阔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等,这些无疑对幼儿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恶劣气候、有害的水和气体、噪音和污染物等,随时威胁着幼儿的健康。社会环境因素更复杂,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科学技术、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无疑对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可能会影响健康。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幼儿生活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幼儿园提供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已远远不能满足开放性、多元化课程模式发展的要求。要让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情绪、语言、活动和习惯形成的环境空间,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使幼儿全面、独立、富有个性地成长、发展。
四、结语
专家卢元镇说:“坐着工作是文明史上对人的新陈代谢影响最深刻的变化,这是造成我们许多新陈代谢失调现象的原因”。让幼儿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培养幼儿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宽松、安全、和谐、温馨的家庭、校园环境,将保持健康的“金钥匙”紧紧地握到自己手中。[1]郑厚成.体育与健康:北方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同员.体育健身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07.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