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辉
精准扶贫下四川省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
高 辉
精准扶贫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工作重点,是习近平同志赴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重要指示。其目的是为实现农业产业的有效发展,利用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农村平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提升,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农户,科学的选择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对建档立卡平困户实施精确帮扶,将扶贫落实到每户、每人;在实现我国3000万贫困农民增收扶贫、脱贫的同时,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相关农业产业扶贫研究,发现农业产业在实现产业经济增长带动农民脱贫的同时,还促进农户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
精准扶贫 特色产业 增收扶贫
一、前言
精准扶贫是指各省、市、地区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及不同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程序步骤对需要扶贫的贫困户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方式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其重要指示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即科学的选择各地区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分层、分步对各个产业实施政策引导,通过产业链发展对每家每户贫困人员进行精确帮扶。党中央、国务院将农业产业扶贫、脱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脱贫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部于2016年5月31日专题部署了农业产业扶贫规划的相关编制工作,传达学习汪洋副总理对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的思想指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农户在农业生产的收入占据全部收入的90%左右,而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仍然高达41%。因此,农业产业不仅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本依托,也是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需要重点扶持的产业。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农业政策、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农业产业从业人员量以及耕地面积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各个产业发展陷入瓶颈,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大量产业需要转型,农业产业也在其中。而在农业产业转型,实现向集约化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至关重要。樊胜根对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益进行了测算,得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收益率为44%~169%;黄季焜等对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率进行模拟推算得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达到59%,在市场不开放的条件下,农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也达到55%。刁怀宏,陶永勇测算我国1980~2001年的农业技术进步率为2.75%。由此可见,科技发展不光是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石。
二、四川省关于推动农业产业扶贫相关工作
四川省于2015年选派115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从当年下半年起,对全省各地区分片、分期、分产业的11500个贫困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两委”带头人和贫困户实施农业技术培训,统一编制免费发放100多万份农业技术培训资料,培训贫困农民约63.2万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覆盖到全部相关贫困村。还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4个,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4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到3.5万亩。全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四川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省。精准扶贫工作覆盖为全省20个市(州)、160个区、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500万。四川省的发展经济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跨乡联县”特色产业体系,产业帮助贫困农民增收人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88个贫困县和1150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相关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全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农业产业发展对贫困户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而进行的投入也是为了促进生产而进行的投入,也包括双创。而在农业科研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有效的将成果进行转化、推广,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亦是重点。可以搭建产学研一体平台,实现研究到推广转化一条龙;建立实验基地,将科研成果从理论变为现实。农业科技进步让农业产业实现集约化发展,推动相关产业链的经济共同进步,而从事相关工作的贫困人员就可以得到产业发展带来收益,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完成扶贫、脱贫。具体可以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相当一部分资源、人力和物力,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用比以往更少的资本;采用新技术能让一些农业生产更具竞争力;开发的新品种还能扩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力,伴随这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会相应减少,而多余的农村劳动力还能向第二、三产业流动,让农村家庭形成更多的收入来源,以农业生产保障今本收入的同时,通过第二、三产业获取额外收入,对于贫困户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1]樊胜根.科研投资投入质量和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的经济报酬[J].中国农村经济,1997(2):11~17.
[2]黄季焜,胡瑞法.中国农业科研投资:效益利益分配及政策含义[J].中国软科学,2000(9):21~24.
[3]刁怀宏,陶永勇.生产要素的配置变化与科技进步——中国1980-2001年农业技术进步率的估计[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6):438~442.
[4]张晓慧,梁海兵.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9):42~49.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高辉(1989-),男,汉族,四川成都人,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