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析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求和的内部原因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796
  • 顾梦晓

      浅析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求和的内部原因

      顾梦晓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谋求和局思想浓重,在取得陆路上的胜利后立刻寻求与法国议和。就算是当时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在镇南关大捷后却也转向议和。清政府当时在获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积极采取议和方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当时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多方面原因来考量的。

      中法战争 清政府 议和 原因

    一、社会矛盾尖锐

    首先,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由于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占有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这就造成了土地大量集中,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致使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愈尖锐,民变四起,北方白莲教和南方天地会的频繁活动,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其次,由于当时人口过速增长,更是导致社会不安。再者,长期的战争,也使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早在中法战争前40多年,中国就已经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中国都遭到失败,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用损失领土、主权以及经济、贸易等权利暂时满足侵略者的要求,从而导致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而长达20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及其西南、西北各民族的反清斗争,更使清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

    二、官吏腐败

    自乾隆后期,清王朝国势渐衰,吏治日益腐败,但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到中法战争时期,大小官吏更是贪污成风,买官卖官,营私舞弊,贿赂公行,这时期的任职官吏,很少为国为民,大多数是为了发财。就官而论,或由科举,或由荐保,或由捐纳,每一得缺,不管当地是贫是富,都极力的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为官者,又常常与商结合,权钱结合,商人要想更富就要为官,借官作护财之符。他们不知有民,只知有己,不知有国,只知有家。为官就是捞钱,以保证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富贵,致使吏治越来越腐败,于国家兴亡于不顾。曾有人揭露将领腐败状况,如“风闻现在天津统带淮军之湖南提督,盘剥兵丁,异常刻苦,该提督行为跋扈,李鸿章受其挟制。”[1]

    三、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济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这里面有由于战争所支付的赔款,也有开展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经费,更有各级官员所应开的饷银和因灾年救济百姓的赈灾款。直到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才逐渐走向收支平衡,但中法战争的爆发,则打破了这种平衡。巨额军费的投入,使本就困难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致使国库更加空虚,财力更加拮据。为了备战筹饷,缓解局势,户部提出开源节流措施。此外,当中央不能满足战争费用的支出时,只得转令地方各省给予提供,而中法战争的爆发,又使清政府不得不抽调大批人力、物力去支援战争需要。各省也纷纷奏称兵饷不敷。四川总督丁宝桢奏报:“鲍超军费颇重,措办困难。”[2]两广总督张之洞也奏报军费开支消耗巨大,鉴于此,清政府默许开捐卖官,希望以此增加财政收入,扭转困难局面,但地方各省有令不行,陋习难禁,结果措施收效甚微。于是,不得不通过举借外债来缓解财政困难。由此可见,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的财政无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都是十分困难的,面对如此重负,还要不要继续同法国作战,就是清政府必须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

    四、军队腐败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军队也很腐败,武备废弛,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军官不理营务,克扣粮饷,士兵不知操练,吸食鸦片,聚众赌博。另外,清政府军队内部派系繁杂,在前线作战军队既有湘军、淮军,又有绿营防军,各派将领之间时有不和,造成在抗法斗争中彼此不能有利配合,从而使清军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此外,中国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制造和购买了不少枪炮和军舰,但是武器种类参差不齐,使用又不得法,和当时实力排名世界第二的法国相比,则明显落后很多。法国不但船坚、炮利,而且用上了新式武器——鱼雷,使中国的军舰不敢巡航,失去了制海权。这样的军队,无法与先进军事装备、战术理念的列强作战。

    五、清政府对于民变的考虑

    在正面战场上,清军、黑旗军作为主力军,担任着保家卫国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各地群众也纷纷响应,以各种形式进行抗法斗争。广州人民群众发起了反对侵略者的示威游行,福建人民群众纵火烧毁法国洋行,东南沿海各省开展了反对法国教会的斗争,就连越南人民也组成义军抗击法国侵略者。而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中国同胞同样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反法大罢工,拒绝修理在攻打台湾时受损的法国战舰,并计划炸毁法舰,不料事机不密,被英国殖民当局侦知,使得法舰逃脱,但却得到了其它各业中国工人的普遍响应。这次斗争,除了使受损法舰无法修理外,还使法军的补给出现困难,延缓了法军的进攻。海外侨胞也纷纷捐款捐物,许多留学生也回到祖国,亲自参加到抗法的大军之中。面对人民群众的抗法斗争,清统治者给与过积极地支持。但是,当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清政府看到人民群众有如此巨大力量,害怕一旦获得完全的胜利,会难以控制局面,从而激起“兵变”和“民变”,威胁清王朝封建统治,这也是迫使主战派不得不同意和谈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政府主战派在镇南关大捷后极力主和,并不是一时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原因的。在国内,由于清政府内部困难重重,尤其是无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难以继续对法作战。因此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主战派的态度也趋向议和。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86.

      [2]清德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855.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标题:浅析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求和的内部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564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