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娇
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探析
宋紫娇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中最具青春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存在若干问题,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进一步改善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质量,有效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高校党建 大学生党员 培养教育
大学生党员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能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否自觉以党员标准加强自我教育与管理,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进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也关系未来党的事业发展。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发展前的考察,轻视入党后的培养教育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持续培养教育,出现了重视发展前的考察,轻视入党后的培养教育的现象。在发展党员前,通过集中学习、培训考核、谈话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历史的掌握情况、入党动机、对重大问题的态度、日常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评分排名等。相比之下对党员缺少规范的制度管理和持续的培养教育。部分正式党员错误地认为转正之后就没有考核的压力,组织性纪律性明显下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入,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缺失
高校党员发展数量较多,对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的人数要求增加。教师党员和学生正式党员通常承担一对多的培养任务,在考察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对培养对象的意见通常只谈优点,不谈缺点,缺少思想引领和政治素质把关。支部表决往往流于形式,象征性的一次通过,不能够发挥支部党员相互监督的作用。支部学习多以读文件,听报告为主,缺少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者讨论只停留在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不足。党员集中学习间隔较长,对党员的思想教育起不到持续性的效果。党员思想理论学习以及自我教育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善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高校不仅要持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更要监督学习效果。在党员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可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纪念馆,以直观的方式了解党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党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学促做,知行合一。
(二)完善大学生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
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作为组织者,其能力和素质关系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高校应从优秀辅导员、教师和学生党员中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定期对其进行党务相关培训。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要以身作则,确保组织生活经常化、严肃化、规范化,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部要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努力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把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贯穿于支部建设中。支部可以结合学生党员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做到关心全体党员,帮扶困难党员,增强学生党员对支部的归属感,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三)丰富培养教育的载体和形式
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看视频、听报告等传统模式,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党规党纪。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党员只是传统的被教育者的地位。可以允许学生党员以小组的形式,结合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从而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要拓宽党员教育的途径,充分发挥微信、QQ、微博、微党课等网络媒体的思想阵地作用,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搭建党员先锋模范岗,为大学生党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寝室社区管理、学风建设、公益服务搭建平台,提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严格党员考核机制,营造群众监督氛围
发展过程中严格落实党员公示制度,使大学生党员时刻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对照群众反馈的问题查找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通过设立党员公示栏、党员床铺、佩戴党徽等一系列党员身份亮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党员明确身份意识,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创先争优,发挥表率作用。严格党员考核机制,强化党支部民主评议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发挥党支部、教师、学生的考核作用,对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参加支部活动情况、完成支部分配任务、遵守校规校纪、学习成绩、参与班团建设、关心帮助同学等方面的现实表现进行评分。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退出机制,督促先锋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学生查改问题,及时处分违纪党员,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离不开高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求真务实与创新活力。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应该结合新的形势和学生党员特点,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切实保障培养教育质量。
[1]左征军,尤传明.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科学化水平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32~34.
[2]王元彬,李航敏.创新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37~139.
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