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冀东
浅析高职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方法
杨冀东
针对当前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环境,难以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出现自我期望值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高职院校急需运用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开展教育课程,尽量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为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培育出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法
一、前言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国家最宝贵的技能型人才资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不仅涉及到自身的发展,更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极化的不断演变,经济结构有了一个战略性的调整,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正确给高职院校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应对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客观看待困难,正视自己的问题必不可少。高职学校应加大研究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并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二、当代高职学校的心理现状
(一)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竞争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各种挑战和困难接踵而至,而社会上本身也人才济济,高职学生在当今面临的压力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在校期间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许多高职学生在即将毕业之前或者毕业一段时间之后还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心理问题就会一下爆发。再加上难以适应即将面对的社会生活,心理更为敏感,挫折感急剧加强,竞争力也随之减弱。
(二)自我期望值不和实际,自我定位不客观
高职学生的心理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开始积极的思考人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也更倾向于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对自身进行定位。经历了内心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矛盾,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对于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希望能够从职业中获得什么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的心理起伏不定,在这个时候不进行合理的指导和调控,就易引发心理障碍。
三、高职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转变就业观念,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业观是决定高职学生毕业正确就业的思想观念,是最基本的因素。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做好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做出有效的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学校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市场上不同专业的供求情况,提供良好的就业前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政策缺口,从而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学校和教师是最了解本校学生的,因此要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身心发展情况、在校学习情况进行推荐,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高职学生应明确知道社会当前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应明确知道当前社会最具有竞争力与价值的行业是什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高职学生应根据社会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摒除攀比、跟风现象。
(二)客观认识自己,对自身在社会上的位置合理定位
学生需要通过合适的潜能发挥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够充分证明自身的价值。很多专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愿意学习在他们看来十分简单的知识,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没有进行有效定位和规划,不清晰市场走向,不了解市场动态。应让高职学生充分认知自己,了解自己适合什么,该学习什么,知道脚踏实地的从点滴小事做起。尤其是对自己毕业以后的走向要有清楚的规划,从自身、从国家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总之一定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水平。高职学生要学会摆正自身位置,对自己在社会上应该处于的位置给予正确定位,面对现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岗位,都应努力踏实,减少抱怨,强化信心与信念,早日立足于复杂的社会。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具备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进行心理调适,控制情绪、直面挫折,做到心理健康。应多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学校要加大心理咨询力度,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挫折心理给予积极辅导,从而找出解决办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心理与生理协调发展,积极应对社会竞争与压力,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人生的不断进步。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的社会,只要高职学生能够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就可以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现代企业最为看重的已经不是工作经验,更多的偏向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社会上,一个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的,具备较高情商的人才才是能够适应社会的主流人才。
[1]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1(9).
[2]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6,8(20).
[3]龚丽,杨秋,李丹.大学生就业挫折归因及应对特征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20).
[4]蒋霞,田志清,卫平民,等.市属某高校毕业生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2,4(11).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杨冀东(1990-),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