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进
“体育育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肖 进
在高职院校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优秀人才为导向的背景下,体育教育的育人作用更不可忽视。综合分析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的普遍思想特征,通过积极探索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理念。依据不同的体育项目特点创新“体育育人”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塑造顽强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做到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实现“体育育人”的目标,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体育育人”的核心内容,为更好为高职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为高职体育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体育育人 研究
众所周知体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提升和身体素质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而高职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平台之一,应当要培育和营造体育文化,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而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00后”,这一代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表现自我、思想活跃导致人际交往淡化、过度依赖网络、自律性不强等特点。体育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想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体育培养学生拼搏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意志,把育人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才能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普遍思想特点
(一)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价值观扭曲功利性强出生于信息化时代的“90后”、“00后”的大学生普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过分依赖父母,不能独立处理自己事情,遇到困难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不会礼让他人和关心他人,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主义和自由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往往形成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是非判断能力不成熟、金钱至上功利性强、缺乏信仰和人生理想等。初入象牙塔的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沉溺于网络人际沟通交往合作能力下降
新一代的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我,主要表现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提供查询便利和沟通快捷的同时,也无疑隔离起了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屏障,让很多实际交往变成了网络沟通,无形中拉开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距离。另外网络促使了更多的校园“宅文化”、“低头族”和“拇指一族”使得学生很少走出宿舍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严重影响了正常人际沟通能力和加速交往意识的淡化。
(三)普遍存在意志品质薄弱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更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大学毕业生能够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当代大学生都是在优越的社会环境和富足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们成长的道路多数都顺利平坦没有接受过更多的挫折教育。在遇到逆境和困难时都会束手无策,显示出应对困难和挫折时意志品质薄弱的缺点。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惯了家长的宠爱做事往往都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主动关心他人缺乏集体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育人教育在课堂的灵活运用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竞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要积极的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而体育中的对抗性项目就是通过个人努力和团队成员的团结协来战胜竞争对手取得优胜。与高职院校的其他学科比较起来体育课程蕴含了更多的竞争元素。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根据不同体育项目有意安排教学比赛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也有着严格的竞赛制度和规则要求,其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也同社会所提倡的竞争精神相吻合,通过体育教学比赛和游戏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公平竞争精神。
(二)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众多的企业面试中,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逐渐成为考核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评判人才质量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良好成绩的取得就离不开互相配合与沟通交流,一个人团队合作能力的高低,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参与足、篮、排等体育比赛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就是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有效形式。教师应善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统一思想、互帮互助、合作交流的沟通合作能力,同时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提供了展示平台。
(三)通过体育教学塑造大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遭遇失败和遇到困难都在所难免难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意志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而高职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恰好为大学生体验“挫折教育”,勇于挑战自我战胜困难提供了机会,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未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通过参加耐久跑等项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通过成绩的取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提高比在教室里的学习更容易显现出来,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加有效和实际。
[1]裔春刚,刘维刚.论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育人的特点[J].考试周刊,2010(50):139.
[2]杨渝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育人机制与人才培养相关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4):163~164.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肖进(1967-),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