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吉照
图1 兴义府试院复原图
嘉庆二年(1737),南笼布依族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为便于治理,将安笼府改为兴义府,并对盘江八属地区(今兴义市,安龙、兴仁、贞丰、望谟、册亨、普安、晴隆等县)建置重新进行调整,至此兴义府领贞丰一州,兴义、普安、安南三县,成为统领盘江八属的重要行政中心。兴义府试院因其位于兴义府(今安龙县)而得名,坐落于兴义府城南桅峰山下。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知府张锳倡议,协同兴义府下属各级州县官员捐资并选派专员监督修建而成。竣工后,兴义府试院成为贵州西南部乃至整个贵州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为兴义府及辖属各州县考生入学和入仕提供了通道,促进盘江八属地区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兴义府试院设置的原因
(一)地缘因素
盘江八属地区在古代虽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但教育并未落后于其他地方,平民教育和少数民族子弟教育受到政府乃至各级官员的重视。张广泗在《请建试院疏》中称:“据南笼知府黄世文禀覆,经前司议称,南笼改厅为府,并隶普安、永丰、安南、普安四州县,迥非从前规模可比。即如普安一州,安南、普安二县,虽从安顺割隶南笼,然此三州县距安顺三百里至四百里不等。其永丰一州乃粤西泗城土府地方,嗣改为州,属南笼,自州至府,计程已四五日,而各州县生童,先赴府试,后复往返安顺候考,尤为远涉。各自设棚之请,诚属允合,并声明设立考棚,出自士子等踊跃共捐,应听其经营建造。”从这段官方奏疏中即可了解当时贵州西南部行政和教育概况。清中后期,贵州西南部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到安顺合棚就考。但随着兴义府管辖地域和人口规模的增加,平民参加科举入仕人数增多,参加科举往来府县与安顺合棚考试,路程较远,考试不便。故知府黄世文请设考棚于兴义府,以便学校“规章划一”。(二)教育初兴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同时,为巩固其统治,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拟通过发展民族教育,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素养而达到“文治”目的。故明清时期贵州各级官员对民族地区教育均很重视,州县大多建有书院。清代贵州官学下设有府学、卫学、州学、县学等,因其教育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统称为“儒学”[1]除书院和官学外,清代的义学、社学与私塾也得到很大发展。关于兴义府义学和社学,道光《兴义府志》既有专卷介绍,并提出了义学、社学、书院之间的联系,“义学与书院相表里,有义学,以端蒙养;有书院以教成材。而峩峩髦士,自济济兴起矣。社学更所以辅义学者也。”贵州官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教育兴起,兴义府辖属各州县均有义学与社学,并得到很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贵州文化教育历史大环境密不可分。(三)官员倡议
清王朝在贵州建设书院,鼓励贫困民族子弟入学,是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文治教化维护其政治统治的产物。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锳署任兴义府知府,上任之初,即以“旧试院在城外,居民寡少,兼无旅店。士子就试,悉寓城中,风雨往来,多苦跋涉。且号舍不满五百,垣墉卑陋,关防弗竣,又屋材几历五十年,多朽坏”实际为由,请重新择地改建试院。张锳协同各级官员和绅商捐资,并派专员监督修建,在政府收入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作为乡会试费,有效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为盘江八属地区培养了诸多人才。二、兴义府试院的功能、布局与形制
(一)主要功能
兴义府试院是古代集教学与科举考试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场所,同时亦兼具祭祀、游览和休闲娱乐的功能。兴义府试院建成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府试,而盘江八属学子不再到安顺合棚就考,省去了路程较远,往返不便的烦恼,就此安心就读,准备应考。张锳聘用有识之士任教,筹备专门试费和学田,并为辖属各州县赴试学子准备了全部几案和住宿设施。有效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兴义府试院成为盘江八属学子向往的教育殿堂[2]。得益于这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兴义府试院吸收了大量的优秀学子就读,为贵州西南部培养了诸多人才。(二)空间规划与布局
兴义府试院建成后,“规模宏阔甲于天下”。兴义府试院建筑规划布局契合古代科举考试场所布局形式。建筑布局严整有序,工艺精湛,与地势有机的结合,汇集了我国园林建筑的优点,同时又因地制宜地融合了南方石木建筑形式,是清代兴义府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兴义府试院“参照旧制,严格按照官式建筑法典布局,成为一组三条轴线上功能区划分明,分布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兴义府试院注重建筑功能划分,教学区、住宿区、考试区、后勤区布局合理有序,各区以围墙和房屋隔开,使得各区域能够独立工作。而因地制宜地利用高度落差,合理规划,使得各区错落有致而又不显凌乱。兴义府试院这样规模的大型庭院式建筑,在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是很少见的,对研究清代贵州建筑有着宝贵的价值。(三)建筑形制
兴义府试院建筑在吸取江南园林建筑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与贵州多山石的实际相结合,以山石为地基,甚至使用南方地区适用于防潮的石质高柱础及石檐柱。试院现存建筑中,木门窗雕花与石构件雕刻式样均造型独特,形象生动。试院大堂采用卷棚式屋面,重檐小青瓦覆盖,既美观又独特,属穿斗木结构带抱厦式勾连搭硬山筒瓦顶。大堂之后的二堂为考官休息和处理突发事件进行商议的场所,属带廊穿斗木结构硬山筒瓦顶。至今保存完好的议事亭,建筑呈四角攒尖形制,议事亭周围建有水池围绕,只建一过水曲桥通至亭中。议事亭不仅是建筑法典的实际应用,亦达到了议事亭保密的实际效果,同时兼顾美学和建筑学的艺术效果。大堂、二堂、议事亭三栋建筑封檐板下装饰“鹅颈椽”木构件,这在黔西南地区是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制。这些特殊的建筑形制及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凸显出兴义府试院的建筑研究价值和科学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