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凤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与社交、购物等平台相结合越来越深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媒介素养来应对互联网带来的繁杂的信息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对于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总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由此出发去探讨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从而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效果,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社会,为走向社会、贡献社会打好基础。
一、“互联网+”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分析“互联网+”的内在含义、理解媒介素养理论是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步骤。这对全面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首要意义。(一)“互联网+”的提出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和各种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近几年来,大学生不仅利用互联网购物、社交,而且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在社会发展和政府鼓励的推动下,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了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媒介素养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1933年英国出版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对媒介素养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免受媒介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1]“1992年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保护教育”,即大众对媒介持抗拒态度以保护媒介受众免受媒介带来的不良影响。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辩证地认识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的正负效应,发展到今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着重培养人们对媒介的辨别能力及批判能力的教育。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可能再是教授大学生拒绝媒介,而是培养大学生面对媒介时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制作及思辨的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当大爱大学生德尔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客观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媒介素养观念、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媒介素养实践教育、媒介素养教育考核等几个方面。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思政教育体系缺乏相应体制建设、思政教育主客体对媒介素养重视程度低、思政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自发状态。(一)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缺失
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代群体,好奇心强且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影响。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QQ、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越来越深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信息泛滥,真假难辨。“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总体比较模糊,对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侵权盗版、网络违规等行为虽有认识,但自律与他律意识都比较薄弱。”[3]充斥网络市场的“三俗”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更有甚者,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诱导着部分大学生致使其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大部分大学生对相关网络规范仅仅限于了解。面对这种网络信息爆炸的情况,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系统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时自发地选择、理解、信任某些网络信息,而大学生的这种自发的选择、理解和信任又极易受自身享乐欲的影响,因此而违反网络道德和法规,给大学生带来身心伤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二)媒介素养实践教育匮乏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学校的教育资源最丰富,理应承担起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实践教育。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以理论教育为主,理论教育又主要以专业课教育为主。大部分高校仅有的关于网络安全与隐私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以理论说教为主。从教育客体角度来说,实践的匮乏导致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锻炼和探索,这导致媒介素养不能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素养。从主体角度来说,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媒体接触越来越多,也逐渐认识到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不能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教育客体的需求。而对大学生使用媒介时选择、判断、理解、创作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仅有理论说教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三)媒介素养教育考核缺乏
考核对于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考核既可以检验教育成果,又可以通过奖惩来激励教育的实施。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缺乏对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的考核,这就不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形成一定的反馈,不能以考核结果激励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媒介素养考核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媒介素养教育技能考核的缺乏,其二是对大学生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媒介素养考核的缺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包括辅导员还包括各个任课教师。这类主体已经开始重视利用新媒体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其中必定会融入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系统培训,自身媒介素养水平有限,再加上在对教育者的考核中缺乏对媒介素养水平和技能的考核的情况下,教育者不能自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这就使得媒介素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包括全校大学生。在新媒体铺天盖地地来袭之时,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但这种媒介素养教育是自发形成的。没有对受教育者媒介素养水平的考核,媒介素养教育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就不能激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对受教育者媒介素养水平考核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出现的观念淡薄、内容缺失、实践匮乏、考核缺乏等问题贯穿于媒介素养教育整个系统之中,针对问题和原因,应着重从制定长远计划、建立完善机制、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系列活动等四个方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期取得良好效果。(一)制定媒介素养教育计划
1、统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教育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所谓连续性就是各个阶段相互联系、承上启下、紧密相关,所谓阶段性是指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互不相同的。因此,要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调研,统筹规划,制定一以贯之的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大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末尾阶段,高校要在大学生已经接受基础性和发展性媒介素养教育基础上制定适合大学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教育计划,以此来实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如果割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计划的关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只能成为无用之功,媒介素养教育也不会在完整的教育系统内得到良性的发展。
2、符合大学生身心特性
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身心特性而量身制定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计划才是真正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计划。制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计划首先要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性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特有的身心特性。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与批判思维日渐提升,希望加强自我认识与对外界的认识,他们需要了解我国媒介行业与媒介生态环境、媒介信息背后的社会行为与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选择判断能力还较弱、享乐欲较强,商业化、庸俗化的网络环境极易扭曲大学生的“三观”。基于这种提升自己的观念加强但能力较弱的矛盾现状,我们既可以看到青年学生借助网络平台酣畅淋漓地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感情,也看到一部分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心态浮躁、思想偏激导致一些不成熟言论经由网络扩散。借助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求知欲强的特点,高校可以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在兴趣中培养起自己的媒介素养。
(二)建立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完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这里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既包括软性因素如构建各机构相配合的运行制度,也包括硬性因素如建立媒介素养培育平台。具体来说如下:1、构建各机构相配合的运行制度
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单纯某一个教育部门的专项职责,而是牵扯到多种学科、多种职能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媒、大学生心理等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制定计划的教育机构、高校辅导员、授课教师的有力联合。因此,制定行而有效的各个机构配合工作的制度极为重要。在各个机构相互合作下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转。
2、构建媒介素养培育平台
媒介素养培育平台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对于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至关重要。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辅导员的理论说教为主,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涌现,这就需要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建立顺应时代潮流的媒介素养教育平台。教育者依托自身教育内容,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育,在调动青年大学生热情地同时宣传和深化主流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三)打造媒介素养教育队伍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媒介素养意识,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的精英队伍。1、打造有媒介素养意识的精英队伍
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中,观念的树立应当处在首要地位。事物的发展靠内因驱动,只有主客体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与受教育观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一方面,教育主体要树立媒介素养的培育观念,主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媒介素养理论,在适当的条件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培育媒介素养的实践活动。媒介意识素养即培养对媒介传播信息识别的敏感度,通过捕捉分析有用信息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在我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大的障碍还是意识上的落后。大多数人对媒介信息还是被动接受,其媒介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意识到自身媒介素养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教育者在媒介素养意识的作用下积极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并感染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
2、打造专业化的精英队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就应提高自身的媒介批判能力,用批判性思维去接收及分析新传媒的讯息,能鉴赏传媒资讯的好坏,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4]只有具有专业媒介批判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具有合格媒介素养的青年大学生。对于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打造,一方面相关教育部门要为高校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从而提高高校教育者的媒介信息甄别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广泛组织高校教育者进行媒介技能竞赛、专题研讨、教育经验交流等使教育者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和素养。
大学生不仅是学校中的大学生,还是家庭、社会中的大学生。所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在教育计划、机制、师资队伍中进行适当完善之外,还应该综合家庭、社会、高校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营造处处重视媒介素养的氛围,共同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