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育红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初次提出,虽然命题是初次提出,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直伴随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的中而体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特征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课题”。它之所以发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分不开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期间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15年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要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正确把握我国的基本世情、党情和国情。邓小平在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即“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而不能逾越这个阶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丰富发展了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党和国家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理论水平。邓小平首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展开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与中国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用创新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体系更加丰富。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里,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明确的界定,只是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和属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我们要以苏联模式为鉴,认真总结我国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当时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使经济建设工作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致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陷入了困境。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纲”的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化,这才使我国的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变到经济建设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做出了完整的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冲破了陈旧的社会主义观念,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对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新发展和新贡献,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向前发展。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在正确地把握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并针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人民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经济体制与现代化建设不适应,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的各种疑虑等等情况,强调必须进项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践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面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挡。同时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和完成。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将初步的改革开放理论纳入到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在邓小平看来,对外开放是改革的应有之义,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由此,改革开放思想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而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向纵向推进。回首过去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同时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成就。对外开放理论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内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创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有时俱进和实践性理论品质。邓小平理论是在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相结合,充分利用发展机遇,解决时代问题而提出的。邓小平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有力的有力推进。
[1]吴阳松.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综述[J].探索,2011(2):11~15.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373.
[4]邓小平理论专题[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