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璐
高校教育应在理论与实践中思索如何继承与创新。地方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共建,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阅历,同时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的新的思路。地方高校应当担负起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高校教育要立足本土、立足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地方文化的发展。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乡风素雅,兴盛棉麻耕织,流传土布文化。廊下土布,又名老粗布、手织布,是元代黄道婆纺织工艺流传到当地而长足发展、留存于世的民间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具有浓郁独特的乡土风格。它承载着古时男耕女织的传统,也蕴藏着独特的廊下民俗。廊下土布可谓是上海地区文化中的代表,它需要时间的浸泡、文化的熏染和情感的磨合。上海杉达学院时尚学院(以下简称杉达时尚学院)的师生与廊下镇政府于 2015 年 5 月共同举办了“廊下织梦”活动,由廊下提供各式各样的土布,由杉达时尚学院的师生对土布进行创意服装制作,最终在廊下镇进行了服装秀展示。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全社会对传统地方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重新体味手艺的脉脉温情,追寻民族文化的回归。
一、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高校是地区教育、文化、研究的中心,其发展程度代表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其发展前景也是地方文化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源泉。高校教育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组织化、正规化、特殊化传承[1]。地方高校是为特定区域培养人才的殿堂,杉达时尚学院在上海地区担任着建设上海地区文化的重任,但其文化根植于上海地方文化。金山廊下土布文化是上海地方文化中的一份子。因此,杉达时尚学院与廊下土布文化既有着自然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又有着共同的发展需求,文化互哺是推动双方共建发展的重要方式。杉达时尚学院拥有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具有良好的文化研究能力,能够直接为地方政府、社区和企业等开展相关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同时可以培养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封闭性,缺乏对社会的影响力;地方文化如廊下土布文化在资源上来说较为丰富,并且独具特色。在当地也享有盛誉并且已经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但土布文化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发展后劲,同时由于时代原因很难形成产业优势。
二、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在共建过程中的影响
高校教育水平是地方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利用好高校教育的引领性和传承性,引导校内外文化互通互融;高校教育要积极参与当地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与当地政府和企业携手共进。高校教育应当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去积极影响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要在这一过程中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一)高校教育传承地方文化
高校学生是创造多样性文化的主体。高校教育通过课程或实践将地方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传输给大学生们,帮助他们普及地方文化知识、了解地方文化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学生们作为积极能动的文化主体,他们会带着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技能、带着对地方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深厚情感,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在实践中运用和宣传地区文化[2]。在“廊下织梦”活动中,学生不仅充分了解了廊下土布的特点,同时熟悉了土布当今的状况。廊下土布文化亟需一场时尚的革命解放人们对它的传统观念。学生将平时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土布服装的设计中,在培养对专业的热爱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对土布文化也从陌生变成了熟悉和喜爱,成为了地方文化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育创新地方文化
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学生们对地方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地方文化的发掘、研究、利用显示出程度水平上的差别。对部分特有文化而言,因缺乏深入研究而多被掩埋,有些文化发展停滞不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地区文化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将社区文化研究成果推向社会,激励人们弘扬本地的优秀文化传统,用创造力为地区文化带来第二次发展和生命[3]。在“廊下织梦”活动中,学生对传统的土布进行了创新设计,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了土布文化。在后续的合作中,杉达时尚学院的师生还将对土布面料的图案、材料、纹理等进行研究,用研究成果来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三)地方文化丰富高校教育资源
传统高校教育是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实践课程大多以实习等方式进行。地方文化资源对高校而言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相结合,高校教育在地方文化中展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与创意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为其今后建设地方文化奠定基础[4]。杉达时尚学院计划开展土布创意设计课程,作为学生文化创意培养与训练课程内容之一,不仅使学生对专业更感兴趣,也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开设关于地方文化的特色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社会习俗概况,还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的优质课建设,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地方文化促进高校教育改革
高校教育,尤其是民办高校教育要寻找自己的特色,地方文化建设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加强与有关组织的联系,并就交流访问等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地方高校可根据需求情况与地方文化合作开设各类课程和专业,培养行业共需的人才,使其既具备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地方文化的各种知识,又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5]。杉达时尚学院与金山廊下合作外,与龙头企业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老牌企业上海开开集团、本土新兴企业上海素然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新乐居委会等地方文化企业和社区均有合作协议或项目。这些地方文化的加入,使杉达时尚学院能够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熏陶中学习实践,不仅开拓眼界,而且对地方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以后服务于地方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共建的方法与策略
地方文化资源的发展需要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的文化经济背景下,除了要培养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文化素质。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共建的方法和策略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一)共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
建设校内外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是校内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巩固学生接受校内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实践平台。高校教育不能与外界隔绝,近年来,杉达时尚学院已经与上海本地文化代表的多家企业成立了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学生的定点学科基础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开展人文教育、感受地方文化精神的良好场所[6]。建立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能够使学生们能更深入地认识本土文化,鼓励他们为社会文化作出更多贡献。把土布文化引入高校,不仅仅是对地方文化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对土布文化的生存现状、传承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对土布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实现高校教学改革与地方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基地,让高校成为地方文化信息的聚集地、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地,解决了地方文化在学生认知中长期淡化、缺失的问题,使地方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活态传承与创新。
(二)共建文化创新团队合作研究社
高校对地方文化传承的研究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部门共同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团队,建立、完善合作研究的制度和办法,充分发挥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文化具有民间性、活态性和多元性特征[7],发挥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力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保护、充分的利用、创新的发展”。杉达时尚学院对廊下土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创新与发展,共建文化创新团队合作研究社,才能深入理解地方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科学地处理好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的关系,正确把握有效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为本土文化的传承、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廊下镇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形成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四、结语
在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中, 高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由于地方高校在功能定位上主要是为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与地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金山区廊下镇政府与上海杉达学院时尚学院共同举办的“廊下织梦”活动将土布服饰创意设计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原本年轻人不感兴趣的土布进行面料再造等创意效果表现,一方面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廊下民俗土布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拓展了高校和地方进行文化共建。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共建的工作将研究保护地方文化与高校教育紧密相连,有助于地方高校办学多样化、特色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地方高等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时代要求,更是地方高校服务本土经济文化的根本职责;同时让地方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精神和活力,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创新发展。
[1]张雪娟.调适与整合:地方高校传承地域文化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4(6):220.
[2]王涛.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中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研究[J].改革与开发,2013(2):18.
[3]黄懿.传承“非遗”文化 彰显区域特色——广西藤县“牛歌戏”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整合之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00.
[4]汤虹.地方高校对本土非遗传承途径的探索——以“冯派”花鼓灯进高校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4.
[5]郑新胜.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素质教育——以闽江学院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2(6):123.
[6]钟志奇.关于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天府新论,2006(6):153.
[7]陈洁.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J].艺术教育,2013(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