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全
高等教育阶段,各高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①要实现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园建设、管理工作三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注重课堂教学培养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第一,要适当地来增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课时教授,各高校所设立的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当中,我们需要从中适当调和一下三者的课时教授,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的关注,有利于我们有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升华,更重要的是我们拓宽了教学领域,赢得了当代大学生们的心。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气氛必须大力抓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途径,但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来讲,我们的课堂存在内容单一、方法老套的弊病,教学评估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表明,多灌输、少互动已经严重影响了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对此我们更应该大力拓宽课堂教学渠道,例如:专题报告、专家讲座、学术互动等一系列丰富且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研究兴趣以及理解和认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其价值取向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第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指校园的校园建筑、校旗校徽、校园设计等带有文化元素的物质存在,它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召力。各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充分尊重历史传统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里独特的文化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灵魂,形成和丰富各高校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涵。同时紧贴学生们的实际需要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
第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们的思想愈发新奇、开放,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爱好广泛,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各高校更应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积极响应和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为题材的活动,不断丰富实践的客体和载体。
三、强化管理工作渗透
强调管理育人同样也是现如今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尽职尽责,把培养高素质、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作为自己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必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要求。一方面,校领导积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学校领导在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全方面育人,同时拉近与大学生的交流距离,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领导作为工作带头人,时刻不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以此来强化学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高校领导还可以采用科学化管理的措施,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例如: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此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并且努力深入探究和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发展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方法途径,打好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必须发挥出各高校所有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能力,以此形成教育合力的作用。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各高校领导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但其余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也必须积极响应号召。在思想上,要树立一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理念;在实践上,各职能部门在发挥优势长处的同时,要真正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深入,这样也有利于将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切实准确地把握好,为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契机和方向。
注释:
①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