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发展现状与原因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706
  • 陈勇涛 李 亮

    一、礼仪修养的内涵

    礼仪是指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礼仪素养反映了个体的道德、学问、技能等诸方面的内容,是多层次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同样也是对一个人品质、能力、品德、知识的表现和积淀的衡量,还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反映。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发展现状与原因

    (一)发展现状

    1、礼仪认知水平较低

      礼仪知识文化是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财富,可是现在一些当代大学生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知识存在的作用。在《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分析》中“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学生学校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样本覆盖文、理、工、艺术类。共发放2000份问卷,实际回收1890份,有效问卷1854份,有效率为92.7%。数据通过SPSS分析软件录入,最终分析结果交叉使用EXCEL和SPSS软件。”[2]调查结果显示:69.3%的被调查者认为礼仪修养的含义是“内外兼修的自身素质”,而选择“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人际交往的艺术”、“遵守相关的习俗和制度”的比例分别为15.6%、8.8%、5.1%,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今90后大学生对礼仪修养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

      2、礼仪意识淡薄

      大学生对礼仪认知水平低和对礼仪知识的欠缺,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当前,我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经济社会、教育、高校办学理念等等。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不论是高校培养模式还是学生个人选择都重视技能化,而失去了教育对于生活“完善人性”的基本诉求。任何一种社会规范的学习,都需要内化,而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礼仪文化已然过时,对大学生是否应该对中国传统礼伩文化进行学习持否定态度。[3]他们在表示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不感兴趣的同时更认同、更乐意学习国际通用礼仪。所以,大学生缺乏的并不是方方面面的礼仪知识,而是对礼仪修养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造成这种肤浅认识的原因正是对礼仪意识的淡薄和不够重视。

      3、礼仪行为失范

      《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就是说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在这一点上,大学生群体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有的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在自习室上完自习后不将垃圾带走;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坐在公交车上,对身边的老人熟视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身份不符。

    (二)原因

    1、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为礼仪素养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家庭礼仪素养有利与个规范的礼仪素养的形成。同时家庭成员的礼仪行为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成员礼仪行为规范。[4]

      首先在家庭教育内容上,家长的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片面性,具体表现在过分关心子女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子女人格塑造、价值观引导、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挫折后的心理调试、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孩子成了考分机器和书呆子,由于礼仪修养的缺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处处碰壁;有些家长只想听到有关自己孩子的赞誉,听不进旁人说自己孩子的客观评价,更不会容忍对自己孩子的批评。这样,孩子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爱听溢美之词,而不会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其次在家庭教育认识和方法上,家长的教育往往将孩子奉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平时什么也不会让孩子干,过分的溺爱孩子。他们总是迁就孩子,对其滋生出的不良性格更是熟视无睹,进一步造成了孩子目无尊长、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举止。而当孩子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轻则与人易发生冲突,重则造成不合群,从而影响孩子的归属感淡化。

      2、学校方面

      “从学生受教育过程来看,学校是学生在正规教育系统受教育时限最长。”[5]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学校仅仅花大力气在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上,没有能够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直接忽视对礼仪教育的投入。同时,学生课余时间基本都用在学习书本知识上,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交往与接触,礼仪修养的不足也难以暴露,自然也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真正到了社会上,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一些礼仪问题也随之暴露。

      一方面,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虽然一些大学设置了礼仪课程,允许本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选修,目的是让学生自进大学伊始就能系统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并在大学四年生活中不断实践,以便大学毕业就业时就可以应对自如。[6]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为了修足相应的课程模块分数而敷衍了事,并没有对其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有能力承担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担。自 1999年大学大规模扩招后,高校的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学科体系和师资没能跟上这一变化,[4]高校的礼仪修养教育本身发展还不够完善,也就使得仪教育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3、社会方面

      “在市场体制、信息社会、多元文化条件下,社会发展呈现多样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多重性、矛盾性与从众性特点。”[7]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各种价值观在相互对撞、争相发出声音的时代,大学生还不太成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以及理想追求都极易受到这种冲击的影响,因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功利思潮,处在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更是容易对其盲目追随,只求得眼前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只为满足同理心,而忽视了对于德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明礼仪。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利益修养的措施

    一是家庭教育加强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可以引入孔子、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营造良好氛围,让孩子从小形成礼仪意识。

      二是学校加强德育建设。学校是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最重要的地方。各个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采用切实有效的课本,安排相关课程,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内容全面、符合实际。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离不开学校的正确指导,学校在平时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要真正做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同重视礼仪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是社会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必须引导社会传媒的舆论方向,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向上的礼仪文化,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拓展礼仪育的途径,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掘网络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张艺.论当代大学生的利益修养[J].亚太教育,2016(6):258.

      [2]卫以诺.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调查研究[J].文化空间,2013(10):195~196.

      [3]范丽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候泰国.大学生礼仪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5]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J].教育研究,2009(1).

      [6]黄三连.学习需求分析视角下的大学生礼仪课程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7]曹群,郑永廷.社会多样化与个体特色发展的核心价值主导——兼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价值体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4).

      本文标题:浅谈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发展现状与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796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