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堃 丁 宁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部分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淡漠,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情怀和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入党动机表现出相当的功利性,怀揣“入党对就业有优势”等客观利益,入党前和入党后的表现反差较大。(二)大学生偏向物质追求
物质鼓励对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引性。如奖学金、劳务费等偏向物质的激励似乎比精神层面的激励更能吸引大学生。另外,在就业择业时,很多大学生忽视了工作本身的发展前景,忽视了工作本身的崇高荣誉,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工资数目、奖金福利等更加物质的方面,更愿意选择具有高薪水、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的工作。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一)主张仁爱
仁爱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本质是爱人,即以人文本,体现出人文关怀。“仁”是德行的准则,要求人们树立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善五种品德。(二)重义轻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义”是处事标准,是衡量君子的标准。儒家提出“小人只重利,君子重义” 的观点。而当“义”和“利”两者不能两全时,孟子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念。荀子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观念,用“义”对人的贪欲进行适当的节制,从而保证社会财富的发展。这些观念为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树立了良好的标准,是大学生们参照的典范。(三)孝亲尊师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子女,了解父母生活上的需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这是我们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从古至今,许多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故事广为流传。“香九龄,能温席”,古人尚知报答父母恩,大学生们更要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四)严于律己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是出自荀子《劝学》的名句,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以这种精神感染周围的人,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有序。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爱国情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的高尚人格和品质激励着大学生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和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钦佩,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提高大学生的情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态,达观的境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四、结合途径
(一)教学内容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两者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可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二)课堂教学模式及考试形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和考试方面,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将音乐、影视、曲艺等表运用到思政课堂。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展示平台,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加深了思想道德的认知。如参观体验传统文化项目、进社区养老院关爱老人、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以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推广为例,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他人、社会进行服务的同时,也对公众有着较好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得到提升。实践活动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宋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7(25).
[2]连雪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