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国内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776
  • 沈天荣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场所。自古以来,教师一直都被看作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获取咨询方式的种类愈加多样化,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1949年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通过课程改革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以一种高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学者和教育家们正努力改变长久以来的将教学重心都单一地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这一模式,用一种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学生更乐意接受的方式,来改善现有的教学状况。以此使所教课摆脱孤立地为了“教而教”的教学尴尬氛围。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进行探讨整理,为今后有效课堂研究的方向以及当前及下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一、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发展史

    夸美纽斯曾在十七世纪时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十人分为一个小组并分成若干组,在每组中选派一个优秀学生作为组长,即“十人长”,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教师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管理,同时他提出教师应把所教学科、教学时间以及方法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赫尔巴特在十九世纪初时意识到教学和教学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教学、训练和管理合并在了一起,管理是教学和训练活动能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杜威在二十世纪时提出,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在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帮助与启发的助手和管理人员。

      国外的学者们关于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中上期。最开始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下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以及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时有效的?1996年,弗洛尹德的抽样研究结果表明,老师所提的问题中,百分之七十七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回答具体的答案。1931年,Cattell在对254被调查的对象进行研究提问时,要求他们分别回答他们所认为的十个优秀老教师以及青年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同时将青年男教师的教师形象与青年女教师的教师形象进行区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人中,他们最注重的是以下几点:性格特征、知识储备、幽默感、具有同情心以及思想开放。

      总而言之,在西方,二十世纪中上叶,学者们忽略了课堂本身,只是片面又机械地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教学的最终结果进行关联,但这一现象也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后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情况进行关联和研究,走出来从前只是单一地从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判断的研究方向。

    二、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

    大量的研究表明,当班上全部的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时,判断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具备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能力。

      布鲁纳曾经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这时候的研究已经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无论是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这两者都对教学活动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

    从古至今,关于教学策略,在很多著作中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Allan C. Ornstein(1990)曾在《有效教学策略》中提出,有11种教学策略。Campell(2003)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三、国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及缘起,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观点,崔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这一理念起始于二十世纪初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同时又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开始被世界所知,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余文森对我国研究有效教学的文献进行统计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及文章只有两篇译文,即使到了九十年代,论文地总数也不到十篇,但在2001年出现了十四篇,并且从此开始,关于有效教学的论文及文章数量呈几何倍增长,在2009年时,关于这一领域的文章总数已有四百五十篇,并且一直呈递增趋势,说明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四、提升教学技能,开发教学策略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人们对因为关注学习策略从而开始重视教学策略,而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其主要意义在于:一、丰富教学理论。长久以来,我国对教学理论体系等方面尚未建立起较为科学多维的理论体系,要改变这一状态,急需对教学理论进行加强和补充。而教学策略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中间点,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最为科学有效。二、可以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帮助。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芒教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纲举才能目张。他致力于研究设计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模型,从而帮助老师们形成一个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策略的一般步骤。

      总而言之,虽然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都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创新思维的尝试。教育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会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1]Cattell R.B.The Assessment of Teaching Abi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31(1).

      [2]Ryan D.Characteristic of Teachers[C].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60.

      [3]Stevens R.The Question as a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Instruction,Teachers’ College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1912:48.

      [4]Perrott E.Effective Teach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improving your teaching[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2:41.

      [5]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荏苒.有效教学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7]陈晓瑞.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8]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标题:国内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798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