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现代师徒制形势下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3074
  • 唐 玲 曹立纬

      “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实则为一种“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传授方式,也广泛应用于手工艺、艺术、中医、武术、体育等教育领域中。学徒制是传统技艺的一种传承,主要是由师父指导学徒并传授技艺,同时也教育学徒的思想品德与修养,师父在技艺和道德方面对学徒的影响很大,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类似父亲的角色,可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一、古代师徒制关系的的历史意蕴

    (一)古代师徒制关系中的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

    古代师徒制关系,师傅择选徒弟的标准也是很讲究的,不仅斟酌学徒的自身条件即天赋,更看重的是学徒内在的道德品质。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师傅在技艺和道德方面对学徒的影响很大,师傅成为学徒在各方面的榜样和典范。在生活中,师徒制关系会以友情或者以父母子女的关系维系,师傅爱护徒弟,徒弟视师傅为父母亲,在获得师傅的绝学之后则要有感恩之心和责任心,这种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和感恩心、责任心也是作为“工匠精神”的条件之一。

    (二)古代师徒制关系中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

    古代学徒制关系中,师徒制学习的基础在于观察与模仿,首先师傅身体示范让学徒观察并加以模仿,之后在模仿的过程中有不对的地方师傅加以指正和教导,最后师傅会让学徒在没有任何师傅指导的情况下独自完成制作。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师傅通过“做”和“教”将技艺传授给学徒,并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一定经验教会给学徒。这种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同样也是“工匠精神”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古代师徒制关系中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古代师徒制关系中,师徒制学习主要表现为对技艺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古代手工艺品无论是在构思、材料、装饰还是在性能上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工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推敲斟酌和对比来完成一件作品,以及后期的不断修改与完善。这种一丝不苟、尽善尽美的追求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现代师徒制形势下工匠精神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一)现代师徒制中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

    在以往传统工匠的作品中,对技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明显。世界上顶尖的产品,毫无例外的都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追求尽善尽美技术追求的产物和结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大国,师徒制工匠精神自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反复斟酌对比,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修改完善才使得一件优秀作品的完成,这其中对作品独具匠心的精神和刻苦钻研的态度无论在古代、现代,还是以后,都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现代师徒制不论是在学校、企业还是作坊,都不该是以作品的效率为最终目的,而是回归古代的制作精神,这样才可以带动我们国家从“中国大国”走向“中国强国”,从“中国数量”走向“中国质量”才可以让我们的国人不再蜂拥去抢购国外的马桶盖和电饭煲,才可以让我们的国人对本土制造的产品质量充满坚定的信心。

    (二)现代师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创造性

    现代师徒制需要继承传统师徒制技术工艺传承的优良“基因”,又在教学规模、教学方式上突破限制,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师徒制“教育作为一个借鉴和参照点,重新挖掘和认识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总结古人的经验运用在现代教育模式之中。

      现代师徒制弃其古代师徒制中某些刻板封建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古代师徒制中单一的传授教学方式。古代传统师徒制通常由一位师父单独授艺于徒弟,因此,徒弟所学技艺之门类完全取决于他的师父。而是传授理论知识和技术之外,更多的注重让学徒“走出去”,把眼界和内容放宽,更好的让学徒学习更多的知识,不再受古代师徒制的局限性。

    三、现代师徒制“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的培育与价值提升

    (一)高校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

    作为职业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其中,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活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素质教育与技术传授只是基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也并非唯独工匠所有,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专注、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融入血脉里的信仰。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

      首先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思政工作为抓手,把培养学生的思政教育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学校通过开设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并弘扬学生的 “工匠精神”,在这过程中学生如若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老师及时加以纠正与劝导。其次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不同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再次通过开展“先进人物”、“读书月”、“劳动模范个人事迹”等专题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学习报道等方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在实践操作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学校应把学院的教育模式与社会老艺人、老工匠的技艺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和年轻教师在这一资源共享的模式中成熟起来,不仅是培养学生,也是培养教师。古代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虽然是一种精英化的模式,可以迅速培养学徒掌握技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但在当今社会,单凭学习某一种技艺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师徒制的“工匠精神”要和高职院校的培养和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各种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校里,学生可以主要学习一些理论上面的知识,首先要懂的理论,才可以更好的去实践,实践为辅。等累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去外面看看老艺人的专业技巧,就是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这样的有机结合的情况下,达到一种极致。

      学校引进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组织大赛培养,通过举办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体会工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方式,除了聘任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副教授之外,还可以从企业、民间作坊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艺人担任指导老师。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学院知识与社会、民间知识。

    (三)改变传统工匠精神的观念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继续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逐渐改变对工匠精神的扭曲,树立正确的工匠精神的观念,让公众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念,这对于高职业技能学校在当今社会给予高度的肯定和关注。

      目前,某些人错误的扭曲“工匠艺人”以及“工匠精神”的含义。“工匠精神”并不是贬义词,工匠精神也并非表示此人是工匠,它应是人类一种通过不断学习、创新所积累的一种历史的、求实的、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基本精神和保证。工匠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专注、一种融入血脉里的信仰。

    四、结语

    通过对古代师徒制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并就现代师徒制中“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培养以及如何价值提升进行深度解析。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和信仰,“大国工匠”精神赋予高职院校时代任务。

      同样地,在陶瓷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师徒制”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往往也需要同培养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发挥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的作用。对如何进一步发挥现代师徒制工匠精神的再创新的积极性提出了思考。

      [1]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56.

      [2]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22~23.

      本文标题:现代师徒制形势下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799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