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娜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育人更是一项用心工程。做过中学班主任的老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后进生的教育转化问题。笔者从心理学视角,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理论把自己经历的一个案例介绍出来,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给同仁们一点启发。
一、现实案例
我班有个学生叫XXX。原来是班上有名的“捣蛋鬼”和“懒虫”。我多次找他谈话,批评他在学校应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但每次他都只是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有时甚至还“变本加厉”起来。通过寻查暗访,我终于弄清楚其“问题的根源”。原来,他的父亲在他只有两岁时便去世,单亲家庭造成他童年正需父亲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学习成绩不佳,同学、老师都认为他是个“差生”;而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常常对其学习上的不争气非打即骂,进入中学后,对比自己“不争气”的现状,他内心更充满无奈和痛楚,于是自暴自弃,以调皮捣蛋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出出风头”。
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乒乓球。于是“逮住”这个突破口,主动约他课余打球,时不时跟他谈谈打乒乓球的技巧;谈论一场一场的乒乓球赛事;谈论邓亚萍、王楠、张怡宁等乒乓球健将的赛场表现,以及她们是如何逐渐进步的。
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经常对他嘘寒问暖,叮嘱他“有困难,找老师”;对于他的一丁点进步,我都会给予肯定,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我不会看走眼的”;对于他偶尔的“退步”,我也主动表示“你很努力了,可能是一时贪玩,我们一起来找找补救的方法”。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从一个“捣蛋王”,转化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积极上进的学生。
二、教育转化“三部曲”
罗森塔尔效应理论的基本内涵:当外在理由越充分,刺激越强烈,人的内心需求欲就越强,好奇感也就越大;反之,刺激越小,人的内心需求欲、好奇心也就越小。“期望”有着魔力般的神奇作用,当教师对学生倾注关爱,使其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学生就会变得自信、自强,进而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以下为教育转化“三部曲”:(一)以心换心,倾注师爱
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后进生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多少有点“恨其不争”的心理,短期的努力不凑效,就会出现松懈与放弃。而这种厌恶心理一经传递给该生,造成的负性影响足以抵消之前所做的一切工作。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心换心”,是做好后进生转化的基本条件。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任何学生都有被肯定与正视的需求,有追求成功的渴望。而后进生在长期的“挫折”中变得异常脆弱,有的自卑、自闭,沉迷于影视或网络;有的调皮捣蛋,通过搞破坏,扰乱课堂纪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对于他们的转化工作,首先是开启他们的心灵。加强关爱,让后近生时刻感受得到:老师喜欢他,老师关心他,是必须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