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子/武汉商学院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需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探索高校分类办学特色,促进协同创新,形成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03年“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截至2017年,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共计20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我校于2016年9月开始招生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授予学位为工学学士。目前尚处在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在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机制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背景
目前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多分散于农、理、工、医、商等不同领域,其专业设置背景和人才培养目标等不尽相同[1]。武汉商学院前身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办烹饪类专业的特色院系,其中烹饪工艺与营养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有着丰富的烹饪特色专科办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办具有烹饪特色、突出应用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等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适应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完善,满足现代餐饮企业需求,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也是实施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石[2]。我校在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初期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餐饮企业、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理论知识,掌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检测分析等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善管理、精检验、懂烹饪”,能在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检测单位、科研机构从事食品生产质量与安全控制、安全评价、检测分析、生产和经营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校企联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机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明确了作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施主体——教师的职责,在教学实践环节,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突出我校烹饪特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三、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与市场需求接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与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既有相似也有区别。相似的核心专业课程有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等,区别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满足实际的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方面课程的开展,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上,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能力培养,应倾斜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开设,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比如可以增设烹调工艺与实践、中西点工艺与实践、西餐工艺与实践等专项系列课程群,在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有特色教学资源,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原料营养组分与毒素组分的分析检测等内容;还可在完成基础理论和基础实验课程前提下,增设一门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内容涵盖食品工艺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感官分析等,以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效果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实训实习报告、校内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评价等方式进行多维度评价。四、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背景各异,因此拟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随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不断深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同时,结合校内外优势资源,通过师生座谈、企业调研、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平台、校外专业实习等多渠道,集中力量调研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监测国内外本专业高等教育改革动向,全面系统地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一批具备烹调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精通食品检验分析、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评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1]张拥军,杨勇,朱丽云,等.质检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2]林广瑞.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问题[J].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教学与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