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0940
  • ■/

    一、前言

    近年来,为紧跟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高等院校不断优化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过程,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难以满足社会对双创人才的巨大需求。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打破固有模式,还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支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针对这项工作,发文《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并非以社会企业的直接需求为导向,因此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可能存在脱节现象。如何培养符合当前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亟需解答的问题。

    二、构建创新创业协同培养机制体系

    外部协同培养和内部协同培养涉及多主体子系统,每个子系统自身运行良好的同时需要协同配合好其它子系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多元协同培养机制体系。双创人才培养活动能否成功运转的关键在于多元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一)外部协同培养机制

    外部协同是一种以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企业等组织跨部门的战略协同,本质上是多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平台。多主体之间的外部协同培养关键在于通过协同创新,突破原有边界限制,充分利用多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

      1、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由多主体共同承担,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是共同设置专业课程。高校作为双创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基地,可建立一种自我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动态专业调整变化机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使其紧跟社会需求,从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二是一同参与教学过程。企业邀请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部分第二课堂由业界专家共同参与教学,产学研多界合作开办特色课程。三是评价培养质量。双创人才不仅注重理论创造性,更强调实践操作性。要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以评估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企业和校外指导教师等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2、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是目前高等院校在培养双创人才面临的困难之一。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政府部门制定专项政策,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通过财政政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企业走入校园为人才培养提供最真实可靠的实习锻炼机会。高等院校有用庞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要培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创人才,同时还要对政府部门和合作企业职工进行定制化的教育培训。社会企业具有真实的商业环境,拥有科技先进的高端设备和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通过与高校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融为一体。

      3、丰富优化师资队伍

      双创人才培养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是人员结构方面,还涉及教师个人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方面。首先,人员结构方面不只包括高校专职教师,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的社会人员。同时,高校专职教师也需要不断积累专业领域的最前沿科学知识,熟悉未来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将职业教学提前渗透在课堂上。但目前现状是高校教师专心科研,不能紧跟社会企业需求,与双创人才培养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协同培养机制是跨越这道鸿沟的有效桥梁。一是引进行业专业人士充实高校师资队伍。可聘请领域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成功企业家到高校兼职创业教师讲授创业知识。不仅壮大了高校的师资队伍,而且人员结构得以优化。二是培养高校内部教师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引导学校教师参与社会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支持能力突出的教师带领学生实践创新创业。

      4、外部多方协调

      由于参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多方组织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在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下,不协调情况难免发生。改革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慢慢的磨合、协作。因此建立一个目标统一的双创人才培养基地,需要从顶层设计梳理各方关系,预先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在决策层面,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企业联合成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基地,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定期召开高层决策会议,决议合作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在操作层面,各部门指定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成立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日常运营管理。

    (二)内部协同培养机制

    我国高等院校受教育部对专业设定的限制,灵活度不高,无法紧跟社会需求变化,教学资源惯性巨大,直接影响到新时代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以提高双创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奖原本分散的教学资源逐步集中到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并发挥集群效应。

      1、课堂内外协同培养

      双创人才最注重的是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传统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堂外的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双创人才,将原本独立的课外实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第一,要明确课堂内外的培养理念,统一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课堂内外任务分工明确;第二,优化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紧密结合课外实践,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最后,搭建衔接课堂内外的实践平台,在课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使得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创新培养、创业实践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有机结合。

      2、跨学科交叉培养

      虽然现代大学建制化的学科专业设置具有科学规范等优越性,但教学科研活动往往局限于学科内部,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1]双创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促使培养双创人才的方式逐步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一是设置交叉学科专业。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交叉学科的科研发展迅速,其专业设置方向调整灵活。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双创人才时可借鉴参考的经验。二是拓宽专业领域范围。前期按学科大类招生,后期逐步分流培养,学生前两年完成基础课程后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细分领域继续深入学习。同时,开设更多的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3、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是我国高校目前最为重视的两个方面,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但由于当前学科专业建设机制的不成熟二者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冲突。高等学校在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一是要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以学科发展为龙头,将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建设内容欺辱其中,合理协调二者关系。二是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通过高校自身内涵建设,突破原先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固有阻力,以此为契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师资队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达到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

      参考文献:

      [1]别敦荣.以现代理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44~46.

      [2]赵金锋,王红岩,何艳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17~19.

      本文标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9342.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