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伟/温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教育部发布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95万,较2016年新增3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每年拔高的毕业生数量,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新常态。2016年,第一批95后学生步入社会,在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时,有一群人选择让自己处于待定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慢就业”一族。
“慢就业”一族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选择直接就业,而是选择考研、考察市场为就业准备、在家陪父母、旅游等方式慢慢考虑人生路。随着“慢就业”一族在毕业生比例中的逐渐增加,有人称95后毕业生的就业理念更加成熟和理性,不乱就业。但是,也有学者担心95后毕业生存有逃避就业倾向,导致“懒就业”,甚至不就业。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来自温州高校200名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和“慢就业”现象的相关性。数据显示,参加问卷调查的所有学生中,女性占60.5%,男性占39.5%。其中来自省属本科院校的学生占40%,市属本科院校的学生占35%,市属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占25%。二、95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一)就业准备
问卷设计从“你是否准备好毕业后马上就业”和“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两个问题入手。当问到你是否准备好毕业后马上就业时,结果显示49%的学生选择是,51%的学生选择否或者不确定。当问到你从什么时候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前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学生比例仅占5.5%,还有15%的学生从未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数据可以看出,确实存在大量学生在毕业后会处于“慢就业”状态,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点迟,规划不清晰。

图1 职业生涯规划起步
(二)就业动机
笔者将就业动机分为实现自我价值、社会需求、个人喜好、家庭期望四个维度。73.5%的学生的就业动机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喜好,可以看出学生追求个性化的职业发展。(三)就业认知
就业认知包括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和对社会就业情况的了解。根据数据分析,仅37%的学生选择了对自己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在问及对于就业政策和制度的了解程度,仅1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从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自我了解不透彻和就社会就业情况不清楚,一方面表明了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对就业市场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就业。(四)就业价值观
就业价值观包括工作单位、工作地域倾向。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选择在国有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的占71.3%,选择民营企业的占17.0%,选择成为创业者或自由职业者的占11.7%。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局限性强。在选择工作地域时,仅4.5的学生选择去西部、从村、基层等偏远地区就业,就业地域呈现扎推现象。
图2 工作地域倾向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与“慢就业”现象的相关性分析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规划不清晰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95后大学生存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规划不清晰。中国的高考制度导致中国的教育倾向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开发,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导致在选择专业时,仅根据自己的成绩,盲目跟风,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一知半解。虽然全国高校都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该课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调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然薄弱。该课程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计没有专业针对性,课程设置不受重视等问题。由于多数大学生未及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导致他们在就业之际,准备不充分,没有就业信心,促成了“慢就业”现象。(二)学生对就业方向局限性强,就业价值观偏失
95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选择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的占了大多数。即使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他们选择就业的方面仍然非常局限。近几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逐渐增加,2017年参加考试人数148.6万人,2018年参加考试人数165.97人,同比增加11.69%。数据表明,大学生仍然追求“铁饭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态势愈演愈烈。在选择就业地域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到西部、从村、基层等偏远地区的学生寥寥无几。由此可见95后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勇气,就业价值观仍为明显的利己主义,缺乏奉献精神。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的局限性和就业地域的密集性,导致就业竞争残酷,承受就业压力大,进一步促成了“慢就业”现象。(三)学生就业动机更加个性化,勇于挑战自己
在选择就业动机时,95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喜好,表明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化发展。95后大学生成长于物质丰裕、思想开放的时代,没有家庭负担的基础上,他们的就业动机更加个性化。在问卷中,有部分学生选择成为创业者或自由职业者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勇于挑战自己,加入创业者的队伍。如今,新兴就业岗位,如直播网红、微商、网络写手层出不穷,大学生追求更加自由和弹度强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更多人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然而,社会大众对新兴的就业岗位认同度低,并不将这类岗位归为就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时代的高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创业或加入新兴的行业,引起了“慢就业”现象。综上所述,“慢就业”现象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息息相关。高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致力于改善95后大学生出现的就业价值观偏失和对职业规划的迷茫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步入就业的正轨。但对于因自主创业和投身新兴岗位的大学生,社会要给予更多地支持和肯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追求。
参考文献:
[1]孙秀华,赵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7(30).
[2]钱铮,蒋婧,袁梦思.“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
[3]林民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问题解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