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培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我国英语教学已经开展很长一段时间,并且经过了多次教学改革,但是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令人满意,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有不少研究希望通过跨文化模式来提高学习能力,但是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一、跨文化理念下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英语教学中,目标是传授语法和词汇,本质上是纯粹的语言学习,学生只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英语词汇来表达本民族的内容,无法深入与英语国家人们进行交流。在教学中忽略了文化内涵教学,难以真正学会一门语言。21世纪教学提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跨文化理念在教学中开始使用。跨文化英语教学是指在跨文化交际逐渐频繁情况下提出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观上能够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态度上也非常支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很传统。只有在时间非常充沛的情况下才会讲解与单元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大学英语每周的课程虽然足够,但是语言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都认为语言教学实践非常紧张,不愿意添加文化教学方面的内容。
跨文化教学理念学大学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阶段高校所采用的英语教材本身就存在不足,虽然素材已经将文化与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但是全世界使用英语的国家有很多,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也不同,想要通过教材来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培养难度较大。市场中虽然有一些跨文化教学的专著,但是这些教材多数并不能作为必修课程,教师教学没有很好的文化素材。
国内大学英语面临着考试,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在这种教学下,英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都较为简单,大多讲述单词的用法,很少分析文化知识内容。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也仅仅是背诵大量的单词,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学习积极性很差。
二、跨文化理念下大学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前文分析跨文化理念教学下大学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在现阶段英语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跨文化教学中应不断改善自身英语文化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不断增强培养学生文化的意识。在教学中,英语教师掌握文化知识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因此英语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应不断强化自身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认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丰富教学素材,通过讲述文化知识来联系现实生活,促使学生灵活使用这些知识。文化知识的讲解能够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标准方面的内容中,不同国家法律和道德也存在很多差异,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各国法律、道德相关内容丰富素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为学生留下医学英语读物,增加英语报刊的内容,这些刊物不仅介绍了国外政治经济内容,还有很多旅游体育方面的人文内容,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逐渐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也需要对教学手段作出改进,如可以开展微课、慕课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能够灵活使用常见信息技术来制备课件,为学生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良好学习氛围,如部分英语电影片段。促使学生能够在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内容。
在之前的分析中提到英语学习时间不足导致教师不愿尝试开展文化教学。大学课程有很多,英语能够得到的时间很少,想要增加英语课程的时间也不太可能,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学,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基础上介绍西方文化知识。教材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系统而规范,教师均是依照这些英语素材来开展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中的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如在英语中很多代表颜色的词汇本身就能够体现出文化上的差异,如red在英语文化中代表了危险,在国内则表示喜庆,因此英语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上的差异,并将其传达给学生。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素材教材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充分渗透了西方文化,价值观也是西方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来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内容。在考试方面,建议高校结合跨文化教学理念需求,增加部分英语文化方面的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重点讨论了跨文化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英语教师需要用心体会跨文化教学的目的,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1]田晓婧.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3).
[2]赵月.大学英语教学多元方法创新研究[J].英语教师,2015(20).
[3]田强,姜涛,乔辉.关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