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
一、“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解释、推理、比较、说明,就有关史实展开综合分析。课堂实录1
师:这一条路,真的是不是像它的名字一样那么美丽?我看同学在摇头,为什么觉得不是呢?
生:如果从长安出发的话,沿着这条路要穿过荒无人烟的沙漠,穿过白雪皑皑的山,这条路是很艰难的。
师:你们认为很艰难,那么怎么样来认识这条路真的是非常的艰难、坎坷的?
第一个,对照着地图,你看看今天,它大概经过哪些主要的国家?
第二个,你觉得如果从长安出发,往西走,在现在我国境内,我们以现在我国境内为例,你觉得商队会经过哪些高原、山地、戈壁、沙漠?
学生看地图进行活动和记录。
课堂实录2
师: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丝绸之路上的人,你觉得你会带哪些货物去,又会带哪些货物回来?并请简单的说明理由。
生:我会带的是丝绸,因为沙漠中丝绸比较期待的,丝绸比较容易保存,是鲜艳的东西,如果带茶叶之类的东西,即时能成功带过去,也不能保质。
师:哦,好。丝绸比较好带一点,而且丝绸确实在当时的欧洲受欢迎,价格可以等同于黄金。还有吗?
生:我觉得我会带一些种子过去,种子比较轻,可以互相交流,带回来一些东西。
师:还有吗?
生:我们带出的东西不一定把物质带出去,也可以把技术带过去。
师:对,我们通过交易的过程把技术也带过去。那么带回来的是什么了?
生:我觉得可以是乐器,还有中国没有的东西。
师:哪些是中国没有的呢?
生:石榴
生:核桃
生:葡萄
学生通过对地图上丝绸之路路线的探究,充分地解释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辛。丝绸之路的艰辛,是我们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和体会到的。所以,通过学生自己查阅世界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等地图,从中国古代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到欧洲罗马,找出经过的国家和地形区,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艰辛和坎坷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由已知的历史知识推断出丝绸之路上可能会出现的交流物品。丝绸之路所承载的文明交流的历史印记,学生借助所了解的基本历史史实并通过合理的想象,能够作出合理地推理和解释。
二、“历史评判”
历史评判,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作出评价和判断。课堂实录3
师:(播放视频)有人说张骞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他是个冒险家,我是从两点来看出来的:第一个张骞知道皇上给他布置的这个任务,他知道这条是非常艰辛的,但是他仍然为这个国家而走这条路,第二个他被匈奴抓住,他被困了十年,但是他却一直寻找时机,不畏匈奴的权势,逃出来之后,他继续探索他的这条路。
生:他是天才外交家,因为他出使了两次,第一次经过13个国家,能够了解13中个国家每个国家的物产、人文习俗;第二次当他了解了13个国家的习俗之后,就邀请了他们跟自己国家进行贸易,建立贸易合作关系。
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评判,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一个学生认为,他是冒险家,这个结论是基于学生的历史事件的判断:路途遥远,前途未卜,历经九死一生。另外一个学生认为:他是天才外交家,出使西域各国,和众多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并联合各国成功反击匈奴。
这些结论的得出,需要学生在掌握充分的史料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评价和判断是学生高阶思维的表现。
三、“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指在理解评析的基础上,从历史视角,对自己国家(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的认可和赞同(认识、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表现)。课堂实录4
师:你看这些僧人,你觉得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精神上的,给我们后人一种精神。
师: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
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坚持着的信念。
师:哦,很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坚持着,这就是一种信念。所以我们说在这些人身上特别能够体现出来。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在于沟通了亚欧两大洲,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几大文明的交融。在今天而言,丝绸之路似乎已经不单单是一条路,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传承着文化、延续着文明,当学生理解这条路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学生就自然而然获得了历史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