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兰/中共襄阳市襄州区委党校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第一次改变。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广泛,对于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时代内涵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符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分析
(1)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需求必然决定着社会矛盾的变化。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了百姓最基础的需要,首先是对衣食住行等的生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之后,才会有关于礼义廉耻等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需要也从最初的温饱需求转变为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等的渴望。而人民群众的需要恰恰是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因。(2)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作为落后社会生产的否定因素,推动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自主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社会生产”局面得到改变。但是,矛盾永远存在,人民的需求也有了新变化,转变为对生活质量精致度的全方位追求。而此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却不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性需求,即形成较高层级的供需矛盾。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也就是说,社会意识的任何变化都是以社会存在的变化为依据,同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存在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二,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提高。这一客观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我们对于这一变化的认识的意识变化。具体表现为党对当下我国国情的判断与及时掌握。于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应运而生,并在这一变化的指导下不断推动改革。
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1)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尤其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个人”,全面发展注重个人身体和精神、个性和社会性的普遍、充分、自由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不仅表明了我党对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持续关注,也表明了我党问需于民的工作情怀,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始终是我党的奋斗目标。(2)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以问题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矛盾的产生意味着问题的存在。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要求。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决定了我党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惧问题存在、走好群众路线,实现解决问题与服务人民的完美结合,谱好完善自身成长与推进社会进步的华美乐章。
(3)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为基于社会存在变化而提出的社会意识,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意义重大、影响长远。不仅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意味着,在今后的一个时期,这一重大论断将指导我国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何运用好这一矛盾变化来指导未来的工作,是哲学思考的应有之义。实践证明,我们党拥有这样的政治智慧。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2.html,2017-10-28.
[2]刘希刚,史献芝.唯物辩证法视阈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探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3]文列.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