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是培养能工巧匠的摇篮,其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高职院校自身所具备的特殊属性,使得其必须要重视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但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仍旧处于初步阶段,使得绝大多数的高职生并不知道“工匠精神”为何物。由此可见,就高职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原因及培养途径这一课题展开探索,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到位
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是导致高职学生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变革,但是由于传统式教育思想早已在高职院校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得许多高职院校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上,重技术轻思政,从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此窘境下,无形之中把学生往功利化、技术化方向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缺乏工匠精神。(二)专业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够
高职院校最为突出的办学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企业,在实践中接受职业精神的熏陶,在顶岗实习中逐步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其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并没有与企业的需求完全融合,校企一体的联合培育机制尚未完善,这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严格职业标准的约束,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二、新时期下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深化学生思想认识,增强“工匠精神”培养意识
思想认识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只有从思想层面入手,增强他们的认识,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让他们积极投身工作,服务社会。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施,通过思政教育的渗透作用,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把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部署上来。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在此过程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更为注重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甚至还产生了拜金主义思想,过于追求自身价值,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有所淡化。在此背景下,只有通过加强思政教育,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让他们在就业后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二)开展专业实训活动,夯实“工匠精神”培养基础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下面就《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的实训课为例进行分析:第一,培养学生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其不可能一步成功。那么针对在制作与调试过程中学生容易犯的毛躁、急躁以及放弃等毛病,教师要予以耐心、专注的意志力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完成实训。在引导学生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问题的引起基本都是由于某个焊接点出现了虚焊或某根导线连接不正确造成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教训,让他们明白到在实训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专注于耐心。
第二,培养学生严谨、严格的工匠精神。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训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够随意而行,必须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程序以及实训室规定的条例进行,一旦发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必须要马上停止。而学生在检测电子产品时,也必须要采取严格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