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舸/海南师范大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新时期大众传媒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采取网络上的文字交流,而不再是以往的面对面的形式。表面上看,这种方式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实际上,网络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网络文化正在逐渐成为控制人的行为和人的精神的异己的力量。网络文化的异化导致社会中的人信仰迷失,道德沦丧。因此,为了消除网络文化的异化,我们要找出网络文化异化的根源所在。
一、异化与网络文化异化
“异化”一次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本意是转让、分离、疏远、差异等。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的概念。异化在黑格尔那里“第一次被当作是生存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问题。”费尔巴哈则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认为精神异化不过是上帝创世本质的一个变样,而上帝正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辩证的吸收和在继承发展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的基础上,以异化劳动为切入点,认为异化是指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因此,异化概念确立了基本的内涵,即表示在一定发展阶段,主体所特有的活动或者力量成为控制主体的异己的力量,与主体相对抗,相对立。“网络文化异化,指的是主体过渡利用自身创造的网络文化,导致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这种高度依赖使网络文化原有的内涵目的与功能,发生扭曲和颠覆,演化成为主体相背离的异己力量,导致主体沉迷于网络文化束缚而难以解脱,甚至受到伤害而缺乏理性自觉,最终反而使主体成为受制于网络文化的工具,沦为被网络文化主宰的主体。”网络文化使人逐渐迷失自我,丧失自我,成为网络的奴隶。
二、网络文化异化的根源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挑战。网络正以一种异己的力量来控制人们的情感、行为以及思想。在工业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是对有形的物的依赖;而在网络社会,依赖的侧重点从对有形的物的依赖转向了对虚拟物的膜拜,引起了网络文化的异化。目前,网络文化异化的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利益的追逐是导致网络文化异化的根源之一。 21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大部分的商业都离不开网络,无论是从事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正在上学的学生,无不都依赖于网络。因此,一些投机分子为了获得利益去迎合大众,不惜弱化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使网络上的信息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
第二,网络文化符号怪异化和个性化的追求,造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异化。网络语言和文化符号的发挥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相应的出现的。目前,网络语言存在粗俗化、暴力化和庸俗化的倾向,一些网民为了追求“独特”,使用错别字,以同音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将导致汉字的弱化。
第三,网络文化的异化还表为世界观的扭曲。以往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等途径。那些不利于青年成长的信息已被过滤掉。而网络上信息冗杂,大学生又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放纵自己,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