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佺/辽宁中医药大学
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分析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新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注入基层推动建设,对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这些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又为新农村建设吸纳人才贡献力量。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义深远:首先,基层就业缓解了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压力。第二,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工作能力较强,思想理念先进,眼界开阔,在农村就业创业,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互联网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新机遇
互联网促进了通讯、教育、娱乐、消费等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首先,互联网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推动自主创业创业,实现了就业容量的大幅度增加。其次,互联网为就业信息的超时空传播奠定了夯实的技术基础和支持,实现了就业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让毕业生牢牢把握就业机遇。二、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的研究
为了解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面向辽宁省内多所本科院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现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调查样本构建:秉承男女比例均衡、年龄范围适宜、城乡分布平均、专业覆盖广等原则,在辽宁省内10所本科院校选择涵盖5类学科10种专业的500名学生组成本次研究调查的样本,保证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调研结果具有说服力。调查内容设计:本次调查重在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现状。问卷涉及分为三大主体部分:第一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毕业生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主观期望;第三部分,职业生涯规划与对就业前景的态度。
调查结果分析:在薪资待遇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期望月薪集中在2000-4999元。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城镇生源学生更多考虑北、上、广、深等城市,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略高于农村生源。关于职业发展规划,近7成学生表示自己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为做好详细的职业规划。在问道关于就业选择时,约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理智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也有近5%学生表示,将完全听从父母安排。
总结归纳:毕业生的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多种细微因素都会对学生择业观念产生影响。其中,毕业生自身内在因素是影响其就业观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培育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