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任务艰巨
新媒体与大数据全面涌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时代,高校日常运转也已离不开网络技术。学生接收通知、收发文件、选课、听课等日常活动都离不开电信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谋取利益提供了“平台”。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遭遇以发放助学金为名实施的电信诈骗;四川在校女大学生网购修改快递地址后接到诈骗电话,通过支付宝转账的方式被骗走近一万元通过打工赚来的生活费;在校学生王某看到网上一条“更改学分,办理挂科”的信息,向诈骗者提供的四个支付宝账号共转账23500元。
2014年至2017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呈上升趋势,仅2017年电信诈骗案就达35000多起,受害者多为90后在校大学生。虚假信息泛滥,真假难辨,高校学生面临的诈骗危机也在不断“升级”,斯坦福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分辨假新闻,他们更关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本身,而忽略其内容的来源,对于网站的信任程度更多依赖于网站外表风格,如果网站链接指向权威的新闻媒体,或者页面设计的足够优雅,学生们更容易放松戒备信任这个网站。学生“受灾集中区”以90后大一大二学生为主,他们是活跃在网络和手机客户端的“主力军”,教育体制不完善导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法律教育是缺失的,我国每年有几百万新生走入大学,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大部分学生是不具备辨别是非真伪能力的,面对法律知识几乎为零的庞大群体,从事思政工作的老师和一线辅导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专业相关法律课程,但就普及范围上,日常实用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传统的法制教育并未让学生真正懂法
调查采访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法律有用,但作为在校生,有些问题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现在不学也无所谓。只有小部分学生表示获取法律知识的来源是学校,原因是学习财经类专业,在大二或大三期间曾学过经济法课程,但课程只有一学期,与其在未来工作中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遇到困难时依然是迷茫的。即便这些短暂受过法律教育的学生中也有遭遇诈骗的经历,大三A同学表示曾陆续有同学室友接到诈骗电话,以银行卡被冻结为由骗取钱财,可是被骗学生最后都选择沉默,原因是认为被骗金额不足两千,报警也不会定案只好选择自认倒霉。可见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到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谓“知法”“懂法”要求学生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笔者所在学校每年有两千多名新生,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任重道远且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受众群体分类、知识传播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科学长效的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