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走国际化道路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以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为抓手。本文从教育理念国际化、教育实践国际化、教学支撑国际化三个层面论述高职专业建设的国际化。
一、教育理念国际化
国际上,无论是《悉尼协议》还是BTEC HND课程,核心理念均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1]。高职专业建设国际化,首先应以这些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为引导。切实树立“学生中心”的改革观:将焦点对准全体学生,而不仅是打算出国的少数学生;教学中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当下就业,还能适应未来。切实形成“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观:改变学习考核方式,实施多样化评价体系,从考核知识转移到考核能力,重视评价的证据,实现公正合理评价。切实建立“持续改进”质量观,不断评价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体系。二、教育实践国际化
(一)培养目标国际化
高职专业国际化建设应强化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凸显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国际化的需求。在建设国际化专业时,应站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两个角度来考虑。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从事一线生产及管理工作,以国际化视野为重点,逐步达到并获取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实力[2]。(二)课程体系国际化
建立与国际化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含思政课)、专业课程、外语课程教学改革及跨文化课程等。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思政类课程,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和国家标准设置。专业课程的设置按照对接职业标准、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思路,国际化专业课程就要围绕国内就业岗位、跨国就业岗位、甚至是境外就业岗位的需求来设计。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国际化职业资格和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鼓励将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框架,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在设计专业课程时,可以将英国BTEC HND在全球采用的标准化教学大纲作为重要参考。外语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3]。开设形式多样的国际知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举办跨文化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2]。(三)教学模式与方法国际化
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突破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实现泛在学习。引进利用国际教学资源,搭建信息化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展探索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合,并进行课程置换、学分制及学分互认等国际化教育教学管理。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加课堂参与性,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三、教学支撑国际化
(一)教学团队国际化
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专业建设国际化的保证。理想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教师应是集“双师”和“双语”于一身,受实际所限,我们可以组建具有“双师”和“双语”特征的教学团队。在利用国际教学资源上,“双语素质”比“双师素质”更重要。如英国 BTEC HND课程教学资源有教材、参考资料、讲义、教案、课业设计等,学生须用英文完成课业[4]。这就要求先双语教学,逐渐达到部分或全英文授课。教学团队老师应具备一定比例具有英美留学背景和国际化教育理念,最好配备外籍教师。(二)实习环境国际化
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跨国企业的合作,努力为学生搭建境外实习或在跨国企业岗位实习的平台。国际化环境下的实习,学生对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运营、专业技术的国际标准、国际惯例等都会有直接接触和了解,锻炼、提高外语应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开阔学生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思维,提升国际化综合素质。高职专业国际化建设应对接国际先进产业、新兴产业、先导性产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成功的国际化职教模式,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应结合我国国情确定国际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课程体系并选择适宜教学模式,最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达到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