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姬麟/华东师范大学
《甄嬛传》的原声大碟中一共收录了14首作品,包括六首歌曲(包括两首同曲不同词),八首乐曲,其中两首乐曲带有女声衬词哼唱。八首乐曲的旋律有些采用了六首歌曲中的部分素材、动机,有些则直接化用,加以变形和发展。这些音乐与电视剧融合地天衣无缝,因为音乐总体的基调、民族性与演唱风格处处符合电视剧的内容。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探讨电视剧《甄嬛传》配乐的特征。
一、音乐的悲剧基调
纵观整部《甄嬛传》,剧中的人物得到善终的几乎没有,他们或是英年早逝,或是得不到真心相爱,与电视剧总体基调一样,《甄嬛传》的配乐大多都带有一些悲情色彩。(一)歌词的悲剧性
在《甄嬛传》的六首歌曲中,有四首直接借用了古诗词,另外两首则由刘欢和崔恕作词。以刘欢作词的《凤凰于飞》为例。刘欢在歌词的创作上很注意契合电视剧的情节和基调,在他写的词中,许多字眼都来自于电视剧,比如“望长相思,望长相守,却空留琴与笛”这一句,长相思与长相守是甄嬛和她心爱之人允礼所执的两件乐器,体现了他们琴瑟和鸣的美好愿望,但是“空留琴与笛”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尾,同样,“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催梅折枝去”则呼应了电视剧中甄嬛雪夜在梅花园里祈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美好愿望,但这个愿望最后也悲剧性地化为了泡影。
因此,整篇歌词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悲”这个字,但是处处都围绕着“悲”来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美。
(二)旋律的悲剧性
《甄嬛传》的音乐大多都是长线条旋律,注重歌唱性和抒情性,长线条的旋律有助于凸显音乐的张力,使音乐更富情感性(也包括悲剧性)。速度中等或偏慢,更利于感情的抒发。长线条的旋律有助于凸显音乐的张力。在走向方面,《甄嬛传》音乐中下行的旋律居多,以插曲《金缕衣》为例,“劝君莫惜”四个字,每个字都演唱两个音符,但是每两个音符的走向都是向下的,其中“君”和“惜”这两个字的下行四度大跳更加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像是无奈的叹息(见图1)。
(三)配器的悲剧性
《甄嬛传》的配乐中使用的乐器非常繁多,不但有民族乐器,也有西洋乐器,还运用了女声衬词哼唱来升华音乐形象。如《河边倾诉》这首场景音乐,它出现在甄嬛回宫前,与允礼在河边互斥心肠的片段里,此时这两位主人公的心情是十分悲凉的。《河边倾诉》的主旋律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交错演奏,小提琴模仿甄嬛,大提琴模仿允礼,这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十八相送这一段十分相似,旋律凄凉而富有感染力,让观众为之深深震撼,提琴类缠绵不绝的音色特点,和恰到好处的揉弦使得这段音乐尤其具有悲剧性的画面感。
二、音乐的民族韵味
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古装剧,故事发生的大多数地点也在宫廷内,因此《甄嬛传》的配乐也极具民族性,这不单单体现在它的歌词上,更体现在它的调式调性、旋律走向方面。(一)关于调式
以主题曲《菩萨蛮》为例,这首歌曲的调式为B羽七声清乐调式,并以A音和E音开头,因此虽然在听觉上像一个自然小调,但是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民族性,作曲者刘欢在谱曲的时候较多地运用了偏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民族性,但偏音的多次运用更加体现了后宫中女子婉转的心肠和孤苦的命运(见图2)。
图1 《金缕衣》

图2 《菩萨蛮》